摘要:那架飞机并不是单打独斗,旁边跟着RC-135侦察机、KC-135加油机、E-11A通讯中继机,连号称“海洋贸易者”号的特种作战母舰也在附近“打卡”。放在眼皮底下看,场面挺热闹的,有点像大阵仗的表演,摆出来给外人看——换个角度看,又像是在给三个观众做口头报告:国
美军一架B-1B轰炸机在委内瑞拉海岸线附近盘旋,最近距离大约50英里。
那架飞机并不是单打独斗,旁边跟着RC-135侦察机、KC-135加油机、E-11A通讯中继机,连号称“海洋贸易者”号的特种作战母舰也在附近“打卡”。放在眼皮底下看,场面挺热闹的,有点像大阵仗的表演,摆出来给外人看——换个角度看,又像是在给三个观众做口头报告:国际社会、委内瑞拉当局和自家民众。
这已经是两周内第二回用战略轰炸机来做这种示威了。前一次是B-52,这回换成了更灵活、速度更快的B-1B。飞行员把ADS-B(民用应答器)开着,民间航迹网站能实时抓到航线,公开得几乎毫无掩饰。按常理靠近别国海岸线会很小心,这回明显是不避讳让人看见——到底是在秀肌肉,还是在做心理战,这点外行看着觉得威慑力强,懂行的会琢磨背后的意图。
白宫的口径也有点儿乱。记者当面问到,总统先是坚决否认是军事施压,又马上补一句“我们对委内瑞拉很不爽”。两个话放一起,听着像两种稿子同时跑台。跟踪这类事的人会发现,白宫的声明和军方实际动作并非总是同步,信息传递里有摩擦,不像预演里那样整齐划一。
把时间拉远一些,看背景就更清楚。自九月以来,美方在加勒比海宣称在“打击贩毒”,公开说法里至少有六艘被认定为贩毒船被击沉,行动范围也延伸到东太平洋。问题是:一,公开的证据并不充分;二,抓到的人常常很快被释放,官方也没把证据拿出来详细说明。DEA的报告都指出,委内瑞拉并不是该地区的主要毒品出口地。这就让“禁毒”说法看起来像是给别的目标披了一层外衣,而不是解释全部动机的钥匙。
再往外看,真正让决策层心惊的,可能不是单纯的毒品问题。拉美这几年在外交和经贸上往外张得更开了,大家有了更多选择——中国的基建投资只是其中一块。对长期把拉美当“后院”的美国来说,这是个警示。于是警示变成了军演性的动作,但放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这种老剧本并不一定灵验,反而可能招来反弹或外交孤立。
美军自己也不是随便说动就能上阵的。舰艇里头确有不少老旧问题,去年的驱逐舰撞船事件就暴露了维护和训练的缺口;空军战机的妥善率在下降;陆军在长期反恐消耗后还在整编调整。说白了,照片上的轰炸机看着唬人,真要动起来还得有后勤、情报、政治授权和持久支持,这些不是一两架飞机能包办的。
而且决策不是总统一人能说了算。自1973年那部法案生效后,总统在对外动武上的自由度受法律约束。国会里不少人公开表示,未经授权的军事行动可能会被视为不合宪。军方内部也并非腻合,有人更关注法律豁免和风险评估,而不是单纯喊着“准备打”。这种内部博弈说明白宫和五角大楼在推进政策时要面对法律、国会以及军内评估的多重制约。
回到现场的那些细枝末节,上面几样细节能说明很多事。把ADS-B开着,相当于把位置明晃晃地贴在公告栏上;RC-135轮番出现,KC-135在旁边补油,E-11A负责通讯中继,特战母舰也在附近转悠——这些东西让民航爱好者、卫星图爱好者都能把证据拍下来。这种高透明度的展示更像是在把信息发给第三方——不是给对手,而是给旁观者看你有能耐,又或者是要吓唬某些人。
历史上类似的干预并不少见,结果也复杂:有行动以失败告终,有的在战术上成功但在道义或舆论上付代价,更有长期介入把问题拖成慢性病的。把国家关系当成简单的“工具箱”,想按个按钮解决问题,这种思路在现实里很容易碰壁,尤其当对方背后还有别国的战略利益在牵扯时,做法就更不能单纯化。
内部讨论里有人提出过“斩首”一类的极端方案,这说明在一些圈子里还抱着把问题简单化的想法。但国家机器不是游戏机,强硬动作往往引发连锁反应,这点外交圈和军内都清楚。于是你看到表面上的“摆拍”和口头上的强硬,背后却藏着法律顾虑、能力评估和一圈又一圈的权衡试探。
现在的画面是飞机在海上绕着圈,屏幕上的航迹清清楚楚,政治宣言和实际行动之间还有空档。外头能看见的,是一场公开的示威和信息博弈;看不见的,是在后台发生的那堆复杂盘算:法律、军备状况、外交影响以及各方的试探反应。飞机再绕一圈,信号灯一闪一闪,海面有风,时间还在往前走。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