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一个连名字都没人记得的网大,靠一张赵露思的海报,突然在2024年赚了上亿流量。
2017年一个连名字都没人记得的网大,靠一张赵露思的海报,突然在2024年赚了上亿流量。
这不是电影重新上映,是资本把一部戏份不到十分钟的配角,硬生生扒出来当主角卖。
赵露思当年在《西游之净坛使者》里演猪八戒的老婆,镜头加起来不到七分钟,台词可能都没超过二十句。
现在平台把她的新剧海报贴上去,说她是女一号,观众点进去一看,傻眼了——这哪是女主?
连个背景板都算不上。
可平台不管这些,直接把片子放进“经典翻新”专题,和《陈情令》《东宫》放一块儿,还说是“情怀重启”。
可情怀不是靠一张图就能骗来的。
腾讯视频去年靠这种老片新播,回报率高达380%,说明这不是做内容,是在做账本。
一部成本不到一百万的片子,现在靠换海报、蹭流量,能卖到千万级的播放量,利润翻了几十倍,谁不想干?
可这钱,是靠骗观众点开的。
国家广电总局今年5月刚发了新规,明确说不能拿演员的戏份造假宣传,可这片子的海报早就挂出去了,没人撤,也没人管。
网友举报了,片方装聋作哑。
为什么敢这么干?
因为没人真罚。
过去几年,类似的套路早不是第一次。
杨紫2016年客串《青云志》,后来被剪成“特别纪念版”,片头还写了“非正片”,至少还留了点脸面。
可这部《净坛使者》,连个“客串”都不提,直接改头换面,把路人甲说成女主角,这是明目张胆地骗。
观众不是傻子,刷到这条视频的,八成是冲着赵露思来的,结果发现根本不是她演的戏,只是用了她的脸。
这种操作,伤害的不只是观众的信任,是整个行业还能不能靠内容活下去的底线。
更可怕的是,背后有技术在推波助澜。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片子的版权方麦特文化,2023年被字节跳动收购了。
字节现在最缺什么?
是能用AI换脸、AI扩戏份的素材库。
赵露思这张脸,现在是顶流,有流量,有辨识度,哪怕她当年只演了十分钟,只要AI能把她“嫁接”进其他镜头,哪怕只是换张嘴、加个眼神,都能让系统推荐给她的粉丝。
这不是在播老片,是在测试一个未来:以后所有小成本网剧,只要主角有流量,哪怕只露过一次脸,都能被AI重新包装,变成“新剧”。
观众以为自己在看一部电影,其实是在给AI训练数据买单。
赵露思本人没说话,但她今年代言了路易威登,片酬涨到一集1500万,工作室也成立了,身价翻了快一倍。
她不是不知道这事,但她没否认,也没澄清。
不是她想骗人,是她的团队可能觉得,这事儿不关她的事——她没主动用这张海报,也没签字同意,平台自己干的,她不用负责。
可问题是,她的名字、她的脸、她的流量,被当成商品卖了,她却连一句“这不是我演的戏”都不说。
粉丝替她喊“考古真香”,可真正该喊的,是“别再拿我们当韭菜”。
这事儿和过去那些“老剧翻新”不一样。
以前是粉丝怀旧,现在是资本算账。
以前是平台想让老剧再火一把,现在是平台想用老剧当跳板,把AI技术、流量变现、粉丝经济全打包卖出去。
积压的剧有一万两千多部,没人播,没人看,但只要能蹭上一个当红明星,就能活过来。
这不是在盘活资源,是在把影视行业变成二手市场,把演员的脸当成标签,贴在任何能卖钱的东西上。
你想想,如果今天能用赵露思的海报骗你点开一部十年前的网大,明天是不是就能用王一博的AI脸,替一个路人甲演完一部武侠剧?
后天是不是连张艺兴都不用出镜,AI合成他演完整部剧,片方还说“这是经典重现”?
观众看的不是故事,是算法算出来的“你可能喜欢”。
我们不是反对老剧翻新,我们反对的是用谎言换点击。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拍得烂,可以说它没名气,但你不能把一个没演过主角的人,说成是主角。
这不是营销,是欺诈。
这不是情怀,是消费。
当一个行业靠造假来活命,它还能走多远?
当观众一次次被这种“换脸营销”骗了,他们还会为谁买单?
当明星沉默,平台装傻,监管滞后,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你愿意为一张假海报,再买一次单吗?
来源:诗意远山QbM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