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界面新闻报道了这事儿,消息里引的是阿斯利康官方的话:他们在北京新开了个研发中心,把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当成核心,想把早期的药物研究更快推到临床去试。听起来简单直白,但事儿的门道不少,光说不练可不行。
阿斯利康在北京设好了一个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已经开始运作。
10月25日,界面新闻报道了这事儿,消息里引的是阿斯利康官方的话:他们在北京新开了个研发中心,把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当成核心,想把早期的药物研究更快推到临床去试。听起来简单直白,但事儿的门道不少,光说不练可不行。
先把大背景交代清楚。跨国药企把研发往中国搬,这几年不是稀罕事了。原因也很直白:中国这边临床资源多,监管通道在变好,有一大堆既懂生物又会数据的研究人员。阿斯利康这次把AI和数据学放进来,说明他们想用技术和数据来减少试错,把有希望的分子更快地送到病人身上去检验。官方把北京这个中心列为在华25亿美元投资计划里的关键工程——意思是钱和资源会往这儿聚,但钱只是工具,能不能把事儿做成,还得看运作。
把技术往早期研究端靠,这里面的具体活儿挺多。早期从分子筛选、化合物优化、药物性状评估、毒理学试验,到临床前申报、临床设计,每一步都不是小活儿。AI能做的事儿大概分三类:一是分子层面的设计和虚拟筛选,减少盲目挑分子;二是找生物标志物,帮判别哪些患者更可能有效;三是把临床和真实世界数据挖出来,帮算入组条件、估样本量、预测试验风险。听上去像把几段独立的活儿串在一起,但实际操作要解决不少“接头”问题。
这里的难点也很现实。第一,数据问题:不同医院的数据格式不统一,电子病历里很多是文字描述,质量参差不齐,能用的干净数据并不多。第二,合规和隐私:病人数据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得符合当地监管和伦理要求。第三,技术和实验对接:模型在电脑里跑得好看,不代表在真实实验室里就能复刻;模型需要不断跟实验数据反复迭代。第四,组织协作:要把化学、生物、数据、临床、法规这些团队绑成一盘棋,项目经理得把零散环节串好。说白了,想把AI变成真刀真枪的生产力,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
阿斯利康把这个中心放在北京,也不是随口决定的。北京科研机构多,人才集中,和医院、大学的联动相对方便,这些都是考虑因素。再一点信号意义:这是公司在全球的第六个战略研发据点,也是其在中国的第二个,表明他们不是试水,而是想做系统性投入。短期内,他们可能会挑几项早期项目先试点,用新方法推进;同时搭建本地的数据平台和样本库,给后续工作打基础。
具体流程长得像一条链条。先是用计算模型做虚拟筛选,把潜力大的分子挑出来,接着在药物化学上优化结构,测试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理学;临床前数据合格后,准备临床试验的方案和监管文件。这中间每一步都要数据支撑,比如样本量估计如果算错,临床试验就可能没法得出可靠结论。AI能缩短盲猜的时间,但模型得有真实数据去校准,医院和实验室的数据能不能接上,是关键。
从组织上讲,理想状态是把科研团队、数据团队、临床团队、法规和项目管理团队放在一个闭环里,这样从分子发现到临床路径能更顺。现实里常遇到的事儿是“信息孤岛”:一个团队有一堆好数据,但格式和另一团队对不上;或者法规那头卡住,数据再好也上不了临床。要把这些环节打通,需要跟本地医院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制定数据共享的规则,还得有政策配合。这些“软功夫”往往比买设备、招人更耗时间。
再说说AI在实际应用里的三类场景。一个是分子级别的筛选和设计:用算法预测小分子或大分子与靶点结合的可能性,这能在实验前砍掉很多不靠谱的候选。第二是生物标志物发现:通过组学和临床数据找那些能预测疗效或安全性的指标,帮精确匹配患者。第三是临床数据挖掘和试验设计优化:用历史临床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来估算试验风险、调整入组标准。每一类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和可验证的实验来支撑,不能光靠理论。
说到这里,不可避免地要提一句现实:药从实验室走到市场,中间的风险极高、环节极多。技术和资本叠在一起,能提供动力,但真要把药送上临床并最终证明疗效,还是一堆细节在起决定作用。阿斯利康把这个中心挂上AI和数据科学,显示他们把技术当成主战场来用,但要看到成果,得看未来几年里他们把哪些候选药推进、临床数据长啥样、还有跟本地生态的合作能走多远。
接下来马上要面对的就是几件具体的事:样本库怎么建、医院数据能不能接上、隐私合规能否顺利处理、模型和实验数据怎么反复验证、监管审批进度如何——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就会轮番上来。
来源:聪明的孔雀yleN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