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提醒美国提防台湾的“鲁莽领导者”赖清德引发热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7:46 1

摘要:文章一出,岛内马上热闹起来,各路人马都开始表态。绿营忙着淡化,先说那只是署名投书,不代表整本杂志的立场,意思是别把整家媒体都当成这样看人的。名医沈政男听了直接说这反应有点好笑,还补了一句:不只是赖被说“鲁莽”,整个阵营的格局也被看小了。前外交官介文汲把这当作对

《时代》那篇文章把赖清德点名为“鲁莽的领导人”,一句话直接把台海议题又推到风口浪尖。

文章一出,岛内马上热闹起来,各路人马都开始表态。绿营忙着淡化,先说那只是署名投书,不代表整本杂志的立场,意思是别把整家媒体都当成这样看人的。名医沈政男听了直接说这反应有点好笑,还补了一句:不只是赖被说“鲁莽”,整个阵营的格局也被看小了。前外交官介文汲把这当作对赖的直接警告,直言这篇文章会砍掉赖的政治诚信,伤及他的政治地位。国民党立委罗智强把话题拉到产业和路线,说赖把“护岛神山”台积电搬去美国,企图把整个半导体生态带走,结果换来《时代》点名,这里面的讽刺意味很重。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在27日的发言里觉得这算是严重警讯,尤其在美国高关税、民众对当局不信任的情况下,应该好好检讨路线。他还用“莱尔校长”这种圈内梗表达不满,明显觉得对方没听进善意提醒。

追根溯源,这事儿起在国外那篇署名评析。10月23日,《时代》刊出国防优先(Defense Priorities)亚洲项目负责人戈德斯坦的文章,标题直接把台湾说成可能的“最危险爆发点”,并把责任重心指向赖清德。文章主轴是:台海局势正在变得更难控制,美国民众和决策层对为别人打“无止境战争”的耐心在下降。戈德斯坦在25日又在社交媒体上补充,说美国人不太可能为了拯救陷入困境的台湾去发动战争,他一再强调这点,目的是传递美国不会为台湾开大规模军事干预的讯号。

把这些片段连起来看,就明白岛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理解和焦虑。外媒点名一个人,岛内的媒体和社群把话放大,政治人物立刻拿来争论路线和策略。像蔡正元这样的前立委说话比较直白:光靠美国卖武器、国会通过的“挺台”法案,改变不了根本现实——对岸在西太平洋的军力已经处于压倒性优势。他的话不激烈,但含义清楚,提醒大家别被情绪带跑。别把武器和口头上的支持当成绝对保险。

在这些讨论里,有几条线特别显眼。一个是美国到底能不能、愿不愿直接介入,这是个基础问题。戈德斯坦从美国自身利益和国内政治耐心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民意和成本会限制美国动作。第二是岛内对对岸威胁的认知跟政治操作被拎出来审视。有人批评岛内有些声音老在夸大对岸威胁,结果像自我恐吓似的。第三是产业安全的连结——把台积电搬到美国、半导体外移的议题被拉进来讨论,大家在算一笔账:技术、厂址、供应链和国际认同之间到底换来什么,风险和收益又如何分配。

再说到具体影响层面。政治人物会把这当作素材去争取选民、调整话术;媒体把冲突点放大,博取流量;社群平台上情绪分成两派,讨论常常从理性走向互相指责。专业人士和前官员的评论多从国家信誉、政治风险角度出发,担心一篇国际署名文章会对领导人形象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有人直言,公开点名在政治上就是削弱对方可信度的一招,而且这个“点名”会被后续的政治攻防不断利用。

背景层面要看得更宽。台海紧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美国对台的支持既有武器出售,也有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撑腰”,但这些并不等同于在真正冲突时刻会直接出兵。两岸军力差距、产业链在全球的关键地位、美国内部的政治算计,这些长期变量都在影响现实选择。戈德斯坦抓住的就是这点:外部的武器和法案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替你上战场”,这种判断对岛内听来刺耳,但从地缘政治的逻辑推演来看是有根有据的。

在岛内,几位重量级人物的快速反应,把这件事从一篇外媒署名文,拉成了内部路线和形象之争。谁要为主权硬起来辩护,谁又担心过度强硬把岛推到危险边缘,大家在公开场合各自找立脚点。有人把它当成争取选票的材料,有人把它当成检讨政策的警钟,还有人担心这会成为外交和安全信任的长期伤害。

黄国昌在27日的声明里,把这类论断看成警讯,他的语气更像告诫而非纯粹抨击,提醒当局在民众信任不足、面对外部经济压力和内政不稳时,应当认真检视所走的路线。

来源:山谷觅清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