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精心策划出品的“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员教育系列融媒体报道《潮涌边疆》,在央视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治频道、“龙江先锋”系列平台播出,在全省专家学者、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
近期,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精心策划出品的“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员教育系列融媒体报道 《潮涌边疆》,在央视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治频道、“龙江先锋”系列平台播出, 在全省专家学者、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
节目以我省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为主线,精心选取漠河、黑河、抚远、绥芬河、虎林、859农场等城镇、乡村、口岸报道点位,围绕“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主题,聚焦黑龙江党员干部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集中反映我省边疆地区抓党建促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成效。
哈尔滨市木兰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任力恒:
密山白鱼湾镇湖沿村篇生动展现了密山湖沿村在党建引领下的精彩蝶变。村党支部设立功能型党小组,将组织力量精准注入产业发展一线,使党小组成为激活乡村的“神经末梢”。党员陈德军带头改造婚房开办农家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先锋模范作用。从废弃沙坑变身共享农庄的奇迹,这些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深刻启示我们,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是凝聚边疆振兴动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关键所在。
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黄玉刚:
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极寒中,“戍边夫妻警务室”的灯光成了边境线上最暖的坐标,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巡逻、守护,把对祖国的忠诚刻进了漠河的冻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风雪无阻的坚守,正是这份平凡中的执着,让“心向党中央”有了最坚实的落点。这使我深刻明白,祖国的边疆安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像戍边夫妻这样的普通人,用责任与担当筑起的长城。他们的故事,也让“忠诚”二字在最北之地有了滚烫的温度。
牡丹江市西安区海南朝鲜族乡党委副书记 徐超:
在观看《潮涌边疆》节目时,各民族以党建为魂守护文化根脉的画面,让我心潮澎湃。从赫哲族鱼皮画中流淌的匠心,到鄂伦春族民歌里传递的乡愁,节目生动展现了“党建红”如何点亮“民族彩”。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边疆的文化传承不是孤军奋战,民族团结也绝非一句口号。唯有以党建为纽带,把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拧成一股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让边疆文化在交融中传承、在团结中焕发新生,筑牢共守边疆的精神家园。
佳木斯市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 蒋丽丽:
有幸以亲历者身份参与《潮涌边疆》第六集的录制,当镜头展现出一幅赫哲儿女从传统渔猎生活走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新时代画卷时,我的内心澎湃不已,既为这个古老民族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的蓬勃生机而振奋,也为能亲身参与记录这份“边疆蝶变”而感到自豪。立足新征程,我们更当勇担兴边稳边新使命,持续深耕非遗研学、生态渔旅等融合业态,让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秀美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带动富民增收的“两翼引擎”,让赫哲之乡成为展现边疆稳固、人民幸福的亮丽窗口。
大庆市政府研究室工业经济科(农村经济科)一级科员 班童睿:
《潮涌边疆》节目如一幅壮阔的北疆长卷,一幕幕红色故事在镜头中流淌。从抗联战士在虎头秘密交通站冒死传递情报,到戍边警务夫妻扎根边境奉献青春,时代更迭,忠诚担当的本色始终未变。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节目中的党员模范为镜,将党中央嘱托化为前行力量,用热血在黑土地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忠诚答卷。
鸡西市虎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 马英:
观看了《潮涌边疆》鄂伦春篇章,内心深受震撼与启发。鄂伦春族同胞从“游猎山林”到“非遗致富”的华丽转身,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深刻内涵。骑马迎客的豪迈、篝火传递的温暖、桦树皮画承载的智慧,让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驱动发展的“活态”引擎。作为文旅局工作人员,我看到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典范。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思路:必须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吸引游客、富民兴边的“金招牌”。我们将积极借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更多民族特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共同描绘边疆繁荣新图景。
双鸭山市宝山区教体局副局长 李鹏敬:
观看完《潮涌边疆》饶河篇,我深深感受到,饶河的发展正是党建引领下边疆地区发展的生动写照。如今的小南河村,在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下,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起了特色旅游。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的稳固和发展贡献力量。党建工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让古老的饶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伊春市铁力市委组织部科员 宋大鹏:
观看了《潮涌边疆》,让我深刻感受到边疆党建的温度与力量。嘉荫以“忠诚筑边疆”引领乡村振兴;绥芬河以“边城党旗红”引领百年口岸勇立潮头;同江以“红石榴”党建品牌凝聚民族心,让我读懂党员干部如何将初心与使命镌刻在祖国边陲。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我将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信念为引领,将节目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践动力和行动自觉,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贡献青春力量。
七台河市新兴区老干部服务中心科员 崔策:
观看《潮涌边疆》,心中满是温暖与振奋。顺江而下的镜头,生动展现新时代党的引领下边疆风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满溢幸福。镜头中,文竹点亮北极村旅游热度,北大荒智慧农业铺展希望,赫哲族“伊玛堪”焕发新生,绥芬河口岸高效快速通关,每一幕都是“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生动写照。戍边人的坚守、跨境电商的活力、各族儿女的奋进,让边疆从地理末梢变为开放前沿。这份扎根与开拓的力量,既触动人心,更激励我们以实干担当,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
鹤岗市萝北县政协经济教科卫体委主任 肖宇:
《潮涌边疆》第五集从“深情柳”切入,循着萝北抗联的血脉印记,直抵尘封的岁月。镜头下的村庄一片安宁,却仿佛无声地叩响了那段共赴国难、舍生取义的壮烈往事——三家窝棚的遗址、珍藏的火镜与锈蚀的长枪,与那段隐秘而伟大的抗联岁月交织叠印。当红歌再次响起,英雄精神仿佛仍在黑土地上传续不息。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庄严的承诺,先烈以生命守护的山河,正由后人以记忆与敬畏接续守护。
黑河市逊克县宝山乡人民政府党建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张佳莹:
看到《潮涌边疆》镜头对准逊克县边疆村,倍感亲切与自豪。节目中,边疆村党支部将红色基因与俄罗斯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以“党建红”引领“文旅兴”的生动实践,给了我深刻启发。作为同在逊克县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深切感受到,只要我们扎根边疆、红心向党,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小村庄也能闯出大天地。这激励我在工作中,更要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振兴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忠诚与担当。
绥化市明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战江龙:
观看《潮涌边疆》节目,尤其是对第七集聚焦绥芬河国际边境线交通站的内容深受触动,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不怕牺牲为革命捐躯的高尚精神。节目中边境城镇依托特色资源、党建引领实现发展的实践,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明水县作为农业大县,拥有北纬47°优质资源优势,要借“党建+特色产业”模式,深耕寒地黑土优势,推动传统作物提质增效,做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同时学习边疆文化传承经验,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助力农业文旅融合发展,让明水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任兰波:
观看《潮涌边疆》,六千里边疆奔涌的发展热潮令人心潮澎湃,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实干担当的身影直抵人心,让“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变得更加鲜活可触。作为祖国最北边陲漠河的组工干部,我既为边疆发展的蓬勃气象倍感自豪,更深知使命在肩。下一步,我将以节目中的先进典型为标杆,立足组织工作职能,把对党的忠诚融入选贤任能、强基固本的实践中,以扎实举措锻造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过硬队伍,让党建红引领边疆兴,筑牢边固民安的坚实屏障。
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丽:
从“斜仁柱”的游牧毡房到特色砖瓦房的生活跨越,是党引领边疆发展的生动注脚;护林马队六十余年踏遍林海、守护万亩绿涛的执着,是“守土有责”的初心写照;非遗传承人以桦皮画勾勒时代、用民族语言接续根脉的坚守,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这些画面,无不藏着鄂伦春族“千年一跃”的幸福密码。岗位有别,初心同源,作为组织部门,更当以这些边疆榜样为镜,把“坚守”二字融入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引导党员干部在护林护边、民生服务、文化传承各条战线,将赤诚转化为履职实效,让每个岗位都成为践行使命的阵地,让“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信念在实干中落地生根。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