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学校广播员到央视主持人,耿萨的逆袭路,藏着多少坚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0:08 1

摘要:父亲手里总揣着台收音机,常跟孩子们说这里面是汉话。年幼的耿萨最爱凑在父亲身边听广播,那些陌生的声音让她好奇。她总问父亲城里是什么样,父亲也只能凭着想象描述。

一个从甘肃白马藏区走出来的姑娘,靠着一台旧收音机练出普通话,最终站上央视新闻主播台,她就是耿萨,这段逆袭路藏着太多坚持。

耿萨原名余恩慧,1966年出生在甘肃陇南文县的藏族山寨。这里的人大多说民族语言,能接触汉语的机会少得可怜。她的父亲是村里的干部,母亲是基层医务工作者。

父亲手里总揣着台收音机,常跟孩子们说这里面是汉话。年幼的耿萨最爱凑在父亲身边听广播,那些陌生的声音让她好奇。她总问父亲城里是什么样,父亲也只能凭着想象描述。

13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家里的天一下塌了。母亲独自扛起养育四个孩子的重担,断了改嫁的念头。父亲没留下值钱东西,只有那台收音机成了耿萨的珍宝。

悲伤难过时,她就打开收音机,听里面的新闻和故事。慢慢的,她发现想走出大山,就得学好收音机里的普通话。从此每天听广播成了必修课,跟着播音员一遍遍模仿发音。

嘴皮磨干了就喝口水继续,遇到不懂的发音就反复听。没人教她技巧,全靠自己琢磨,不知不觉竟能流利表达。这台收音机,成了她连接外界的唯一窗口。

1982年,耿萨考上甘南民族学校,这里大多学生说地方话。她的普通话优势一下凸显出来,主动报名成了学校广播员。每次有文艺活动,她都是主持人的不二人选,渐渐爱上播音。

1985年毕业,甘南广播电台看中了她的天赋,录用她做播音员。她特意用藏语名字“耿萨”作为播音名,这个名字后来被观众熟知。在甘南台的四年,她拿下全省播音评比一等奖,积累了扎实功底。

1989年,甘肃电视台招考播音员,耿萨连夜赶去应考。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直接扛起《甘肃新闻》的播报任务。首次出镜就零失误,后来主持的《新闻大观园》也很受观众喜欢。

但耿萨没满足,她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先是考上兰州大学新闻系补学历,后来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央视。1993年,她第一次进京面试,却因学历不够遗憾落选。

央视把她推荐给浙江卫视,可她心里只装着一个央视梦。1995年再次应考,终于得到认可,又因甘肃台不放人没能成行。两次碰壁没打垮她,反而让她更坚定要提升自己。

她咬牙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研修班,系统学习播音专业知识。2000年,结束研修的耿萨终于拿到央视实习机会,多年梦想成真。从《朝闻天下》到《新闻30分》,再到《新闻直播间》,她用实力站稳脚跟。

成为央视主播后,耿萨依旧低调。她很少提及私人生活,丈夫的信息从未公开,默默组建家庭。但她从没忘记家乡,每次家乡要做宣传片,她都免费配音,反复打磨到满意。

2013年,她和朱军等人主持央视“心连心”艺术团甘南慰问演出。还曾去医院探望舟曲的先心病患儿,用行动传递温暖。作为播音主持委员会的指导老师,她也不忘帮助后辈。

2023年6月,央视网更新主持人大全,耿萨的名字消失了。这位在央视工作二十多年的主播,悄悄淡出了荧屏。如今59岁的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和公益上。

从藏区山寨到央视舞台,耿萨的路全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不放弃的初心。这样的人生逆袭,是不是特别让人佩服?

来源:夏瑾钰的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