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球差距眼看被抹平,一条白旗瞬间把国安从悬崖边推回去。现场大屏幕反复播放林良铭启动那一刻,他的肩膀与最后一名后卫几乎在一条线上,肉眼根本分不出谁先谁后。没有VAR,裁判组连耳机都不戴,边裁举旗主裁鸣哨,进球直接作废,比分还是1比3。球迷嗓子喊哑,球员双手抱头,
直播吧10月23日讯 国安vs大埔第60分钟,林良铭破门国安连追三球,但边裁举旗示意越位在先!亚冠2不设VAR,因此场上裁判判罚为最终判罚!
三球差距眼看被抹平,一条白旗瞬间把国安从悬崖边推回去。现场大屏幕反复播放林良铭启动那一刻,他的肩膀与最后一名后卫几乎在一条线上,肉眼根本分不出谁先谁后。没有VAR,裁判组连耳机都不戴,边裁举旗主裁鸣哨,进球直接作废,比分还是1比3。球迷嗓子喊哑,球员双手抱头,教练组只能把火憋回肚子里。
亚足联官方技术手册写得明明白白:2023-24赛季亚冠二级联赛全程不设视频裁判。理由简单粗暴——省钱。中小俱乐部飞一次客场已经够呛,再让每场比赛多配八台高速摄像机、两台VAR操作台、外加差旅费,账单立马翻三倍。于是亚足联把VAR留给了顶级亚冠,二级赛事继续靠人眼。人眼再尖,也追不上电光火石的半秒差距,错与对就在毫厘之间,赛后想改都没门。
中超球迷早就习惯VAR介入,裁判跑到场边看完回放,改判就改判,至少心里踏实。到了亚冠2,突然回到原始时代,落差比输球还难受。国安这次吃亏,上一次轮到谁?小组赛首轮,越南球队一记头球被吹越位,回放显示后卫脚尖拖在最后;第三轮,泰国前锋单刀被误判,气得主帅发布会一句话没说直接走人。五轮小组赛下来,官方统计至少四次关键判罚存在肉眼误差,没有一次可以申诉成功,因为规则写死:场上决定就是最终决定。
有人算过账,一台VAR设备单场租赁费大约两万美元,机票酒店再加人工,小组赛六轮跑下来,客队分摊成本不到十万美元。对于志在出线的俱乐部,十万美元换一场公平,真不算贵。可亚足联一刀切砍掉,俱乐部只能干瞪眼。更尴尬的是,电视转播信号里VAR划线画面照播不误,球迷在家看得一清二楚,场上却只能接受错误,这种撕裂感比黑哨还难受。
国安俱乐部赛后连夜整理材料,把定格画面、时间轴、3D划线全部打包发给亚足联,走的是正常申诉通道。申诉不会改比分,但会进入裁判报告,影响后续选派。说白了,今天吃亏,明天可能得到补偿,江湖规矩一直如此。球迷不想听江湖规矩,只想知道下次再遇到半厘米越位,谁来还球队一个公道。
没有VAR,球员只能自己想办法。前锋启动前多看一眼后卫脚位,边锋传球前多等半拍,后卫造越位时脚再往后挪五厘米。这些细节平时训练很难量化,到了赛场却决定生死。教练组把录像剪成五秒一段,反复放给进攻线看,要求记住后卫肩膀、臀部、脚腕三个参照点,哪怕提前0.1秒延迟启动,都可能逃过人眼。球员苦笑:踢个球还得学测距仪。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赛事定位。亚冠2顶着洲际招牌,实际预算连欧冠资格赛都比不上。亚足联想扩军,又舍不得砸钱,于是把成本转嫁给俱乐部,把风险转嫁给裁判,把怒火留给球迷。品牌想升级,硬件却留在地摊水平,长期下去,二级赛事永远成不了球迷心中的正赛,只是强队练兵、弱队打卡的鸡肋。球迷花钱买票,看到的是半成品,热情一次两次被消耗,第三次就懒得熬夜。
短期看不到VAR回归的迹象,亚足联财报里,二级赛事赞助收入涨幅只有顶级亚冠的七分之一,商业回报撑不起技术升级。俱乐部想自救,只能赛前自己带摄像机,场边架三脚架,把画面实时推给教练席,虽然不具备官方效力,至少能让队员当场知道对错。国安已经准备下一轮这么干,多一台机器,多一份底气,哪怕只是自我安慰。
球迷能做什么?真别再把希望寄托在申诉。越位的半厘米,裁判记不住,赞助商更记不住。唯一能记住的是球队士气,一口气散了,后面比赛就难踢。主场哨、客场哨、黑哨、盲哨,这些年见过的还少?与其赛后骂三天,不如赛前就想通:没有VAR,球员就是VAR;没有公道,胜利就是公道。把怒火变成分贝,把误判变成动力,下一场多跑一步,多抢一头,裁判想吹也追不上。
哨声不会回头,比分不会改写,但赛季还没结束。国安想出线,剩下两轮必须全胜,再把命运交给别人。误判可以毁掉一场球,毁不掉整条战线。球迷凌晨三点关掉电视,心里再窝火,下一场依旧会定闹钟。因为都清楚,足球最公平的地方在于: ninety minutes 后,还有机会把失去的拿回来。VAR缺席,公道缺席,机会不会缺席。
来源:含彰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