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品牌的媒介宣发陷入 “无效循环”:发了几十篇稿、找了十几个达人,却没带来多少关注;遇到负面想回应,越说越被动。问题不在于 “发得不够多”,而在于 “说得不对点”。字节探索的 Infoseek 舆情系统,正通过 “舆情洞察 + 宣发落地” 的协同逻辑,让每一
很多品牌的媒介宣发陷入 “无效循环”:发了几十篇稿、找了十几个达人,却没带来多少关注;遇到负面想回应,越说越被动。问题不在于 “发得不够多”,而在于 “说得不对点”。字节探索的 Infoseek 舆情系统,正通过 “舆情洞察 + 宣发落地” 的协同逻辑,让每一次发声都能击中用户需求。
一、媒介宣发的 3 个常见 “无效坑”,你踩过吗?
不少品牌做宣发只看 “发了多少”,不看 “用户想听什么”,最终沦为自嗨:
1. 内容错位:用户关心 A,品牌说 B
始祖鸟因生态争议陷入舆论漩涡时,用户质疑的是 “价值观双标”,品牌却反复发 “技术修复细节”,反而激化矛盾;某美妆品牌遭遇 “致痘” 风波,只顾强调 “配方升级”,却没回应用户最关心的 “成分安全”,最终引发二次负面。
2. 渠道错配:在不对的地方说对的话
负面在抖音、小红书发酵,品牌却只在官网和地方报纸发声明,目标用户根本看不到;某家电品牌想触达年轻群体,却把宣发稿全投给了传统财经媒体,互动率几乎为零。
3. 时机滞后:该发声时没动静,晚了再说是空谈
危机公关的黄金响应时间是 1 小时,但传统宣发往往要等 3-7 天才能落地。某汽车品牌凌晨被传 “自燃” 不实视频,等联系媒体发澄清时,负面已经扩散到全网,损失难以挽回。
二、Infoseek 的核心解法:用舆情数据指导宣发决策
Infoseek 的关键价值,是让媒介宣发从 “凭感觉” 变成 “看数据”,每一步动作都有舆情支撑:
1. 先听后说:用舆情找对 “内容切入点”
宣发前先搞懂 “用户关心什么”——Infoseek 通过细粒度舆情分析,能 10 分钟内梳理出用户讨论的核心议题。比如某食品品牌监测到 “添加剂安全” 的讨论占比达 70%,就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第三方检测报告,用数据打消顾虑,正面声量提升 40%。
日常宣发更能提前布局:系统发现用户对 “售后慢” 抱怨较多,就主动发 “24 小时上门服务” 的用户案例;察觉竞品因 “质量问题” 被批评,就推送自家 “品控流程” 内容,提前建立信任缓冲。某乳企定期发供应链透明化报告,在行业危机时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2. 精准匹配:用舆情锁定 “高效渠道”
宣发渠道不是 “越知名越好”,而是 “用户在哪去哪”。Infoseek 能通过舆情溯源,精准定位用户聚集的平台:如果负面在抖音爆发,就优先找短视频达人发澄清视频;如果在母婴社群发酵,就对接《育儿周刊》等垂直媒体做背书。
某区域乳企遭遇质量谣言时,通过系统发现负面主要在本地生活号和社群传播,于是放弃全国性媒体,重点投放区域自媒体与同城达人,3 天内正面声量反超负面,销量未受影响。
3. 快速响应:舆情预警 + 宣发联动,抢占黄金时间
Infoseek 实现了 “预警 - 处置 - 宣发” 的无缝衔接:7×24 小时监测全网信息,哪怕只有几条负面也能 2 分钟内触发预警,同时联动内置的 1.7 万 + 媒体资源,最快 30 分钟就能发布内容,1 小时内通过权威渠道发声。
某乳企遭遇质量传言时,通过系统快速在《中国食品安全报》发布质检报告,2 小时内负面声量就明显下降;某新能源车企凌晨收到不实信息预警,借助系统联动行业媒体及时澄清,24 小时内负面传播量降低 70% 以上。
三、实操案例:某美妆品牌的 “舆情 + 宣发” 落地范本
某美妆品牌推出新品后,遭遇 “成分刺激” 的零星投诉,用 Infoseek 做了三步操作:
舆情诊断:系统快速分析发现,80% 的负面来自小红书,核心诉求是 “成分安全性证明”;渠道选择:锁定 10 家美妆垂直媒体 + 30 个小红书敏感肌 KOC;内容落地:发布第三方检测报告(权威背书)+ KOC 实测视频(真实体验),24 小时内负面声量清零,新品销量反而增长 20%。结语:媒介宣发的本质是 “有效沟通”
好的媒介宣发不是 “单向灌输”,而是 “双向对话”—— 先通过舆情听懂用户的需求与顾虑,再选对渠道、踩准时机回应。Infoseek 的价值,就是把这种 “对话逻辑” 变成可落地的工具,让品牌的每一次发声都有意义。毕竟,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说得对” 比 “说得响” 更重要。
来源:情殇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