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来了,回来了。”10月22日晚,张雪峰在抖音账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恢复直播,双手合十鞠躬,面对最高达4万人的在线观众,他谨慎地声明:“今天不卖货,只连麦答疑,不想第一天回来就上热搜。”
双手合十,坐姿端正,语速缓慢,那个高喊“文科都是服务业”的张雪峰在封禁28天后彻底换了一张脸。
“回来了,回来了。”10月22日晚,张雪峰在抖音账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恢复直播,双手合十鞠躬,面对最高达4万人的在线观众,他谨慎地声明:“今天不卖货,只连麦答疑,不想第一天回来就上热搜。”
与此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位曾因“把孩子打晕也别报新闻专业”等言论引发巨大争议的网红导师,如今谈及文科专业时竟脱口而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当有家长询问汉语言文学专业前景时,他不但没有泼冷水,反而掰着手指头数出路:“能写自媒体文案,能做网剧编剧,还能当优秀销售,可选方向太多了。”
---
复播后的张雪峰,与以往判若两人。
他坐姿端正了不少,眼神也变得格外清澈,以往说话“咋咋呼呼”的劲儿减轻了许多。直播中,他多次感谢屏幕前的观众,并表示封禁期间没有任何一位学员退费。
当被问及封禁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一句“啥事没有”,随即自己先笑出声来。但他也紧张地提醒观众:“别录屏!别让‘张雪峰首播带货’上热搜。”
值得注意的是,张雪峰此次复播并未使用个人大号“张雪峰老师”——该账号为黄V认证,粉丝量超2650万,而是选择了公司名下的“张雪峰讲升学规划”账号,该账号粉丝量虽不及大号,也有660万。
这种选择被解读为“更为稳妥”的复出策略。
张雪峰的“网红导师”之路始于2016年。
那一年,他的视频《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他语速飞快、金句频出的相声式讲解,瞬间吸引了众多关注。
从郑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的他,成功闯入了本不属于他的教育领域。
然而,近年来张雪峰的言论多次引发讨论。2023年,他在直播中被问及“孩子想报考新闻专业”时表示:
“我一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一个别的”。
“你信我的把他打晕啊!从本科专业目录里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
这番“新闻无用论”引发巨大争议,导致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新闻学院教授集体反击。
2024年,他再将文科专业概括为一个“舔”字,抛出“文科都是服务业”的言论,招致了更广泛的批评。
9月24日,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红书平台的社交账号出现异常,被禁止关注。这五个平台账号的粉丝合计超过6500万。
当时,平台页面挂出的提示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其工作室的回应则言简意赅:“正在反省”。
争议性言论,实则是张雪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获客手段。
2021年,张雪峰离开北京,南下苏州创立了苏州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张雪峰在这家公司中占据绝对控股地位。
从考研名师到商业版图横跨百余家企业的资本操盘手,张雪峰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峰学蔚来”的核心商业模式,正是以流量与争议构筑影响力,再将社会普遍存在的升学迷茫与就业焦虑,转化为高价服务。
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分为不同价位,2025届的“梦想卡”售价12999元,“圆梦卡”售价则高达18999元。尽管价格不菲,但2万个名额往往在数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
据企查查消息,张雪峰(原名张子彪)名下关联10家企业,8家为存续状态,其间接投资有超140家企业,行业涉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张雪峰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版图。
张雪峰的“变脸”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监管环境的收紧是最直接的推力。2025年10月18日发布的新规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其定价1.3万至1.9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正处灰色地带。
复播后的张雪峰,表面确实收敛了不少——不再公开贬低某个专业,而是用“家长”的身份拉近距离。
但桌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教辅资料,又暗示着商业逻辑从未改变。
所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新话术,更像是压力之下披上的一层合规外衣。变的只是台词,不变的,仍是那盘以焦虑为土壤、以流量为灌溉的商业棋局。
在直播中,他还直接列出了文科“五大金饭碗专业”:汉语言适配30%国考岗位,法学高端法务年薪能破45万,新传借短视频风口需求涨了300%,会计学是“技术型文科标杆”,教育学能走“教师+公务员”双赛道。
这种180度大转弯,难怪网友调侃“这还是那个把文科批得体无完肤的张老师吗?”
张雪峰的复播变脸,说到底是一场流量与合规的平衡术,是商业对现实的妥协。
有媒体评论道,张雪峰“撕掉了高校宣传中温情脉脉的面纱”,用赤裸裸的就业率、薪资重新定义“好专业”。在信息闭塞的普通家庭看来,他的直白和功利,成了最稀缺的“真话”。
张雪峰复播后,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2024年受他劝退言论影响,部分高校文科报考热度降了15%,而法学、财会分数线飙升;现在他力挺文科,业内又预测汉语言、新传可能迎来报考回暖。
太多家庭把网红的话当“报考圣经”,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从来没真正想过“孩子适合什么”。
网友的评论其实点透了关键:“最该反思的是教育信息不对称,要是学校能提供专业的志愿指导,谁还会依赖网红的一句话?”
张雪峰的价值,本质是填补了官方指导和家庭需求之间的空白。可依赖单一信息源的风险太大了。
---
复播那天,张雪峰在直播间感慨:“这一个月思考了很多事情,也经历了很多事情。”
但商业逻辑从未离场,只是换了一副温柔面孔——桌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教辅资料,暗示着流量变现的棋局仍在继续。
对于数百万家庭而言,比张雪峰变脸更值得警惕的,是那句点破现实的话——“让张雪峰改口,也无法挽救文科”。
来源:反弹琵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