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马叔叔退休后爱上了养生,听说“血压高不能吃肉”,从此餐桌上只剩青菜豆腐。但他越吃越清淡,血压却不见下降,反倒觉得人越来越没精神。
一次体检时,他带着疑惑问医生:“我都不吃肉了,血压怎么还高?”医生却摇头一笑:“高血压真正怕的,不是肉,而是你没搞懂这‘四怕’。”
那高血压真正怕的是什么?现在了解,还不算晚。
很多人一听血压高,就把肉类全砍掉。这种一刀切式的饮食控制,不仅治不好高血压,反而可能导致营养失衡。
医生指出,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对心血管有益,比如鱼肉、鸡胸肉、瘦牛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铁、锌等微量元素,有助维持血管弹性。真正需要限制的是加工肉制品,如香肠、腊肉、火腿等,它们含盐量高、脂肪多,是升压“帮凶”。
并不是“吃肉”升压,而是“吃错肉”出问题。
“我已经不放盐了,怎么还控制不好血压?”
很多人忽略了饮食中的隐形盐。比如酱油、味精、咸菜、鸡精、辣条等,钠含量都不低。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每日钠摄入应不超过5克食盐,但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摄盐超标一倍以上。
长期高钠饮食会损伤动脉内皮,诱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因此,控制盐,并不只是“少放盐”,更要识别“藏盐”的食物。
有人血压高,一量就急,一急血压更高,陷入恶性循环。情绪波动是高血压的“隐形杀手”。
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是引发突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心梗的重要诱因。
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要学会情绪管理,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有研究显示,每天冥想10分钟,能有效降低舒张压。
熬夜、失眠、昼夜颠倒,是现代人高血压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学研究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近50%。长期睡眠紊乱,会影响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导致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压居高不下。
医生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并且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有利于调节血压节律。
有些患者一看到血压降了,就擅自把药停了,结果血压反弹更凶,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规范服药是基础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具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等,长期服用可稳定血压,减少并发症。
专家强调:不能凭感觉停药换药,必须遵医嘱执行,每3—6个月复诊一次,监测药效与副作用。
医生推荐高血压患者参考DASH饮食模式(即高血压防治膳食法):
· 多吃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深绿叶蔬菜、豆类、低脂奶制品
· 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如全谷物、水果
· 控制总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 减少红肉、加工肉类,选择白肉和植物蛋白
研究表明,坚持DASH饮食4周,平均可降低收缩压5—10 mmHg,效果堪比一线降压药。
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它不可控。从饮食、情绪、作息、用药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把血压“管”起来。
别再一味清汤寡水地过日子,也别靠“土方法”乱调理。真正科学的控压方式,是靠长期的生活干预+规范的药物治疗。
现在开始了解这些知识,并付诸行动,永远都不算晚。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防控核心信息(2023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本正经佩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