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要爆发?长期拿这几只,真能翻10倍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9:52 1

摘要:最近不少人在聊存储芯片,说“行业要反转、要疯涨”,还列了几只标的,说“长期拿着有搞头,能不能翻10倍”。先不说翻10倍的事,得先搞清楚:存储芯片现在到底啥情况?说“有搞头”是真有基本面支撑,还是纯炒作?想长期拿,得先看懂行业的“周期规律”和公司的“真实成色”,

最近不少人在聊存储芯片,说“行业要反转、要疯涨”,还列了几只标的,说“长期拿着有搞头,能不能翻10倍”。先不说翻10倍的事,得先搞清楚:存储芯片现在到底啥情况?说“有搞头”是真有基本面支撑,还是纯炒作?想长期拿,得先看懂行业的“周期规律”和公司的“真实成色”,不然别说翻10倍,可能连本金都得搭进去。

先补个基础认知:存储芯片就是“电子设备的粮仓”——手机、电脑、服务器、AI设备里,存照片、存数据、存程序全靠它,核心分两类:NAND闪存(比如手机里的内存卡、电脑固态硬盘)和DRAM内存(比如电脑里的内存条、AI服务器里的内存)。这行有个铁律:“强周期”,要么涨疯(供不应求,价格翻番),要么跌惨(供过于求,价格腰斩),现在说“要疯涨”,本质是赌“周期从低谷转向上行”。

先理清:说“存储芯片要涨”,是真有3个支撑,但不是“马上疯涨”

现在喊“存储芯片要涨”,不是瞎喊,有3个实实在在的行业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慢变量”,不是“今天出消息、明天就疯涨”,得客观看。

1. 价格触底了:跌不动了,开始小涨,但不是“跳涨”

从2022年中到2024年初,存储芯片价格跌了快两年——NAND闪存价格跌了60%,DRAM内存价格跌了50%,不少厂商(比如三星、美光)都开始“减产保价”(少生产,避免价格继续跌)。到2024年二季度,价格终于稳住了,甚至开始小涨:NAND闪存价格环比涨了5%,DRAM内存环比涨了3%。

但要注意,这是“从跌转稳后的小反弹”,不是“疯涨的开始”——现在行业库存还没完全去完(比如下游厂商手里还有1-2个月的库存),需求也没“暴增”,只是“不跌了、慢慢回暖”。就像水冻成冰,刚化冻的时候,不会一下子沸腾,得慢慢升温,存储芯片价格也是这个道理,短期是“稳中有涨”,不是“疯涨”。

2. 需求在回暖:AI和消费电子,是真需要更多存储芯片

需求端有两个实实在在的增量:一是AI服务器,二是消费电子(手机、电脑)。

AI服务器不用多说,跑大模型要存海量数据,一台AI服务器用的DRAM内存,是普通服务器的8-10倍,用的NAND闪存是普通服务器的5倍以上——2024年全球AI服务器需求涨了70%,直接带火了高端存储芯片(比如HBM里的DRAM、高容量NAND);二是消费电子,2024年全球手机销量止跌回升(环比涨8%),电脑销量也稳了,不管是新手机还是新电脑,存储容量都在往大了做(比如手机从256GB标配涨到512GB),也需要更多存储芯片。

这两个需求增量是真的,但需求释放是“慢慢放”的——AI服务器不是一天造一万台,手机也不是一下子卖一亿部,对应的存储芯片需求,是“每月稳步增加”,不会一下子把供需关系拉到“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也不会因此“疯涨”。

3. 国产替代在加速:国内厂商在抢份额,但不是“马上抢过来”

以前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这4家垄断(占全球80%以上份额),国内厂商(比如长江存储做NAND,长鑫存储做DRAM)份额不到5%。现在因为“供应链安全”,国内下游厂商(比如华为、小米、浪潮)开始优先用国产存储芯片——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已经进入华为手机、小米电脑的供应链;长鑫存储的DRAM内存,也开始给国内服务器厂商供货。

但国产替代是“长期战”,不是“短期抢份额”——长江存储的NAND,性能比三星还差一点(比如写入速度慢10%),价格也比三星便宜5%-10%,只能先从“中低端市场”切入;长鑫存储的DRAM,还没做高端的AI服务器用的产品,只能供普通消费电子和服务器。国内厂商想从5%份额涨到10%、20%,至少要3-5年,短期是“份额慢慢涨”,不是“一下子抢下大块市场”。

再回答:“这几只长期拿着有搞头吗?”——看2个点,别盲目信“长期”

说“长期拿着有搞头”,不是随便找只存储芯片股就行,得看公司“能不能踩中行业周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不然“长期拿着”可能是“长期套着”。

1. 先看“是不是真做存储芯片的核心业务”——别碰“蹭概念的”

现在不少公司说“有存储芯片业务”,但本质是“蹭热度”,比如:

- 有的公司只做“存储芯片的包装材料”(比如给芯片做个塑料外壳),不是做芯片本身,存储芯片价格涨,它也赚不了多少;

- 有的公司只做“存储芯片的测试服务”(帮别人测芯片合不合格),行业好的时候测试订单多一点,但不是“直接吃存储芯片涨价的红利”;

- 还有的公司,存储芯片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主要靠卖别的产品(比如普通电子元件),就算存储芯片涨疯了,对它业绩影响也不大。

真“有搞头”的公司,得是“主业就是做NAND或DRAM芯片”,且业务收入占比超50%——比如长江存储(未上市,关联公司有上市平台)、长鑫存储(关联公司上市),还有做存储芯片设计的兆易创新,这些公司才是“直接吃行业周期和国产替代红利”的,长期拿着才有可能有搞头;蹭概念的,就算短期跟着涨,长期也没业绩支撑,迟早跌回去。

2. 再看“能不能扛过周期波动”——别碰“没现金流、高负债的”

存储芯片是“强周期行业”,涨的时候赚得多,跌的时候亏得也惨——2023年行业低谷期,不少存储芯片公司净利润腰斩,甚至亏损。长期拿着,得看公司“能不能扛过下跌周期,等得到上涨周期”,核心看两个指标:

- 现金流稳不稳:经营现金流净额(公司赚的真钱)能不能覆盖研发和利息——比如某公司2023年虽然净利润降了40%,但经营现金流还有15亿,能覆盖8亿研发投入和3亿利息,这种公司就能扛过低谷;如果某公司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靠借钱过日子,就算行业回暖,也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而倒闭,根本等不到“长期”。

- 负债高不高:存储芯片建厂、研发烧钱,负债高很正常,但不能“高到离谱”——资产负债率超过70%,且大部分是有息负债(银行贷款、债券),就算行业涨了,赚的钱也得先还利息,很难分给股东,股价也涨不动;负债率在50%-60%,有息负债少,这种公司扛周期能力才强。

最后说:“能翻10倍不?”——别想“一口吃成胖子”,理性看收益

直接说结论:存储芯片行业里,少数真有竞争力、能踩中周期+国产替代的公司,长期(5-8年)有可能翻10倍,但短期(1-2年)绝不可能;大部分公司,别说10倍,能跟着行业涨50%-100%就不错了。

为啥?翻10倍意味着“市值涨10倍”,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公司净利润涨10倍以上,二是估值不跌。现在头部存储芯片公司(比如三星、SK海力士),净利润高峰时一年赚几百亿,低谷时赚几十亿,就算行业回暖,净利润能涨3-5倍,已经是超预期;国内公司(比如长鑫、长江存储关联公司),现在净利润基数小(一年几亿、十几亿),就算未来净利润涨20倍,也得靠“国产替代份额涨到20%+行业周期上行”,这至少要5-8年,不是1-2年能实现的。

而且中间还会有风险:比如行业周期没按预期回暖(比如消费电子需求又跌了)、国产替代进展慢(比如技术突破不及预期)、价格涨了但产能没跟上(比如想扩产但审批慢)——这些风险都可能让“翻10倍”的预期落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别抱着“翻10倍”的心态买存储芯片股,更实际的是“跟着行业周期,赚‘稳中有涨’的钱”:比如看到行业价格连续3个季度上涨、公司净利润连续2个季度增长,再进场;如果价格又开始跌、公司净利润下滑,就先出来。长期拿着可以,但得选对“真做事、扛周期”的公司,且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理性看待收益,才不会失望。

总结

存储芯片现在“稳中有涨、需求回暖、国产替代加速”,是有“长期搞头”,但不是“马上疯涨”,更不是“随便买一只就能翻10倍”。想长期拿,得先筛掉“蹭概念、没现金流、高负债”的公司,留下“主业做核心存储芯片、扛周期能力强”的标的;对“翻10倍”的预期,得放长远、理性看,别被短期热度冲昏头。

记住:存储芯片是“周期+成长”的赛道,赚的是“行业回暖+公司成长”的钱,不是“炒作翻番”的钱,稳扎稳打比想“一夜暴富”靠谱多了。

来源:yangjianhah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