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没种麦别慌?10℃是道坎,这么种才不白忙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9:54 1

摘要:老家叔叔昨天发来视频,说地里的玉米刚收完,土壤湿得能踩出坑,眼看都10月底了,小麦还没下种,急得睡不着觉,想今天不管不顾先把种子播下去。我赶紧劝他别盲播,之前农技专家特意说过,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就是小麦的“生死线”,现在硬播不仅出苗难,就算出苗也扛不

老家叔叔昨天发来视频,说地里的玉米刚收完,土壤湿得能踩出坑,眼看都10月底了,小麦还没下种,急得睡不着觉,想今天不管不顾先把种子播下去。我赶紧劝他别盲播,之前农技专家特意说过,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就是小麦的“生死线”,现在硬播不仅出苗难,就算出苗也扛不过冬天。其实今年受阴雨影响,黄淮海不少地区都有晚播困扰,但晚播不代表减产,关键是找对方法,避开误区。

先把眼下的播种形势和10℃“生死线”的科学依据讲清楚。每年10月中下旬是冬小麦播种的黄金期,这个时候气温适宜,播后4-5天就能出苗,冬前能长够3-5片叶,攒足积温安全越冬。但今年雨水多、降温快,很多地块收完玉米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85%,一踩一个泥坑,根本没法整地,晚播面积比常年增加了20%以上。而小麦发芽出苗对温度极其敏感,最适宜温度是15-20℃,一旦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酶的活性会降低,种子萌发速度变慢,原本4天出苗会变成10天甚至更久,而且出苗后幼苗细弱、根系不发达,冬前积温不够,冬天容易受冻害。要是温度降到5℃以下,种子基本停止萌发,只能在土里“捂”着,来年春天就算出苗,也很难分蘖、结穗,产量会大幅下降。

但晚播不是“绝路”,去年山东德州不少农户10月底才播种,最后亩产照样达到430公斤,关键是要避开三个盲播误区,这是很多农户容易犯的错。

第一个误区是土壤没散墒就硬耕硬播。有些农户觉得“早播一天是一天”,不管地里多湿就开犁,结果土壤被农机压实形成板结层,种子播下去后缺氧又不透气,要么烂种,要么出苗率不足50%。正确的做法是等土壤散墒,判断标准很简单:抓一把耕层土壤,能攥成团、落地轻轻一碰就散开,这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刚好适合整地。要是地里有玉米秸秆,可适当翻动或集中堆放,加快水分蒸发,别为了赶时间破坏土壤结构。

第二个误区是品种不挑,随便用往年的种子。晚播麦积温不足,要是选了冬性强、春化时间长的品种(比如适合9月底播种的冬性品种),冬天前根本完成不了春化,很容易冻死。得选“春化快、灌浆快、抗寒性强”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不同地区有推荐清单:河南选郑麦113、新麦29,山东选石麦32、烟农1212,河北选马兰1号、冀麦180,江苏选徐麦DH2、淮麦33,这些品种能缩短生长期,弥补播期推迟的影响。千万别买未经审定的“散装种子”,也别跨区引种,去年河南有农户用了东北的品种,冬天全冻死了。

第三个误区是播量、播深还按适期播种的老标准。适期播种时,黄淮海北片每亩播15-20斤,南片15-18斤就行,但晚播得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1天,每亩多播1斤,10月底播种的话,北片每亩播30-35斤,南片播25-30斤,最多不能超过45斤,不然后期群体太大,容易倒伏、染病。播深也得调,适期播种能播5厘米,晚播要浅播,控制在3-4厘米,太深会让出苗更晚、苗更弱,播完后最好用镇压器压一遍,让种子和土壤贴紧,保墒又促出苗。

避开误区后,按这四步科学操作,晚播麦也能稳产高产,一步都不能省。

第一步是种子必须拌种,不白籽下种。今年土壤湿,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土传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基数高,不拌种的话,种子成活率会降30%以上。选既能杀虫(含吡虫啉、噻虫嗪)又能杀菌(含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还能促生长的拌种剂,拌种后晾干再播,能提高出苗率,让麦苗更健壮。

第二步是底肥调整,补够养分。雨水把土壤里的氮、钾流失了不少,光用往年的肥料不够,得比往年增加10%-20%的用量,配方选“高氮、中磷、低钾”的复合肥(比如25-15-10、24-15-11),还能每亩加1斤颗粒硼肥,和复合肥掺在一起旋耕入土,硼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授粉,提高结穗率。

第三步是冬前管理抓“保苗”,不盲目浇水。晚播麦苗弱,冬前不用浇太多水,除非土壤特别干旱(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不然浇水会降低地温,影响生长。可在11月下旬喷一次5%的丙二醇溶液,增强抗冻性;要是温度骤降,还能撒层粉碎的玉米秸秆覆盖,每亩撒200-300斤,既能保温又能保墒。

第四步是早春管理抓“猛攻”,时机别错。早春别着急浇水,等3月上旬(小麦返青后)温度稳定在10℃以上,再水肥齐攻,每亩追20斤尿素,浇水后划锄松土,促进根系生长;拔节期再追15斤尿素,保证小麦灌浆期有足够养分,这样就能弥补冬前生长不足的问题。

现在说说我的观点,10月底没种麦不用慌,怕的是“慌不择路”盲播硬播。温度“生死线”不是“禁播线”,而是提醒我们要科学调整,选对品种、控好播量、抓好管理,晚播麦照样能有好收成。千万别信“只要播下去,总有苗出来”的老观念,不讲科学只会白忙活,还耽误一年收成。

种地既要靠经验,更要靠科学,尤其是遇到晚播这种特殊情况,跟着农技专家的建议走,才能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技站都有“晚播麦指导专班”,还能上门测土壤、选品种,有问题及时咨询,比自己瞎琢磨强。

你那边小麦种完了吗?有没有因为土壤湿、温度低耽误播种?对于晚播麦的品种选择、施肥技巧,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交流经验,把晚播麦种好,不辜负这一季的辛苦。

来源:云山里漫步的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