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的亚洲行程早在 10 月 24 日便由白宫敲定:10 月 24 日启程赴马来西亚,26 日会晤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并出席东盟峰会,27 日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会谈,29 日结束日本行程后飞赴首尔,31 日参与 APEC 供应链韧性、数字经济议题讨论,11 月
编辑|L.Y
还有两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要飞抵韩国首尔。
没成想,这次前往不是盟友会晤,而是是上门要说法,特朗普手里攥着交易清单,不仅让韩国掏3500亿美元投美国,还要驻韩美军基地的地皮主权。
韩国总统李在明左右为难,不答应怕美国翻脸,答应了又怕引起众怒,他这两天的日子恐怕不好熬。
特朗普的亚洲行程早在 10 月 24 日便由白宫敲定:10 月 24 日启程赴马来西亚,26 日会晤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并出席东盟峰会,27 日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会谈,29 日结束日本行程后飞赴首尔,31 日参与 APEC 供应链韧性、数字经济议题讨论,11 月 1 日离境。韩美官方最初将首尔会谈定位为 “半岛安全与产业合作磋商”,但 10 月 25 日美方通过非正式渠道提交的 “合作清单”,彻底颠覆了谈判基调。
韩国《东亚日报》10 月 26 日披露的清单细节显示,3500 亿美元投资被明确划分为两部分:1500 亿美元注入美国 “芯片与科学基金”,定向支持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的半导体工厂建设;2000 亿美元投入新能源领域,重点流向电动汽车电池与光伏设备制造,且附加条款要求 “韩国企业赴美建厂需优先雇佣本土员工,核心技术转让须经美方审批”。
更具威慑力的是,美方在清单中暗示,若诉求未满足,将 “重新评估驻韩美军 2.8 万人部队的防卫职责”—— 这支部队长期被韩国视为应对朝鲜威胁的 “安全支柱”。
土地主权诉求更触及韩国核心利益。美方指定的转让标的包括平泽汉弗莱斯基地、釜山港后勤基地等 4 处设施,总面积约 23 平方公里。韩国国防部 10 月 27 日发布的《驻韩美军基地管理白皮书》显示,这些土地目前实行 “韩方主权、美方租赁” 模式,租赁期限至 2030 年,年租金约 1.2 亿美元由美方承担。
而美方此次要求 “永久主权转让”,并明确需在 29 日特朗普抵韩后 48 小时内签署备忘录。10 月 27 日的韩国内阁会议上,外交部与国防部已出现明显分歧:前者主张 “拒绝主权转让,部分妥协投资”,后者则担忧 “美军缩减部署将动摇半岛安全”,李在明仅以 “密集沟通中” 回应媒体,态度尽显被动。
美方的强硬姿态,源于本土产业的现实资金缺口。美国商务部 10 月 26 日发布的《先进制造业资金报告》显示,2025 年美国芯片制造领域资金需求达 5000 亿美元,目前仅通过国会拨款筹集 3500 亿美元,1500 亿美元缺口亟待填补;新能源产业资金缺口更达 3000 亿美元,直接影响拜登政府 “2030 年清洁能源占比 50%” 目标的实现。
韩国的产业地位成为美方瞄准的关键 —— 三星与 SK 海力士占据全球存储芯片 60% 份额,LG 新能源、三星 SDI 控制 35% 的动力电池市场,其资本与技术正是美方急需的 “输血源”。
安全层面的考量则直指亚太战略布局。美国国防部 10 月 25 日发布的《东亚军事存在评估》指出,驻韩美军基地的 “自主部署权受限”,需通过主权获取打破束缚,以快速响应 “朝鲜半岛及周边安全事态”。分析显示,若美方获得平泽基地主权,部署的 “萨德” 反导系统可升级雷达探测范围,釜山港则能成为美军第七舰队的 “永久补给站”,直接强化对黄海、日本海的军事控制,这与美国 “印太战略” 中 “对华围堵网络” 的构建高度契合。
时间紧迫性背后是多重施压的算计。特朗普团队 10 月 26 日通过美驻韩使馆传递明确信号:需在 APEC 会议开幕前达成协议,否则将启动《美韩自由贸易协定》(KORUS FTA)的重新谈判。2024 年数据显示,韩国对美出口额达 780 亿美元,占总出口的 12%,其中汽车、半导体占比超 60%,而该协定为相关产品提供了平均 4.2% 的关税优惠,一旦取消将直接冲击韩国出口业。
国内反对声浪已让李在明政府承受巨大压力。韩国最大在野党 “国民力量党” 10 月 26 日召开记者会,党首李俊锡直言 “3500 亿美元投资相当于韩国年均财政收入的 40%,主权转让更是殖民式掠夺”,并宣布将在 29 日组织 10 万人抗议集会。韩国民调机构 “ Realmeter ” 10 月 27 日的数据显示,仅 15% 民众支持投资诉求,68% 明确反对土地转让,社交媒体上 “拒绝特朗普清单” 话题阅读量已突破 8 亿次,200 万民众联名请愿书已送达青瓦台。
经济可行性更让诉求沦为 “不可能任务”。韩国经济副总理 10 月 26 日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韩国每年最多可调配 150-200 亿美元海外投资,即便全额投入,完成 3500 亿美元需耗时 17 年以上。更严峻的是,近期美元对韩元汇率升至 1:1440,3500 亿美元已从最初折合的 487 万亿韩元膨胀至 504 万亿韩元,相当于韩国 2024 年 GDP 的 25%,财政压力可见一斑。
企业界的抵触同样明确。三星电子 10 月 27 日通过发言人表示,“技术转让要求将损害全球竞争力”;LG 新能源则透露,美国工厂人力成本比韩国高 3 倍,供应链配套不完善,项目亏损风险超过 60%。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测算,若接受投资要求,韩国企业未来 5 年研发投入将被迫缩减 30%,可能丧失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
但安全依赖又让李在明难以硬抗。韩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10 月 26 日的内部评估显示,驻韩美军掌握战时作战指挥权,其战机与导弹防御系统承担着韩国 60% 的防空任务。若美方缩减部署,韩国应对朝鲜 “火星 - 17” 洲际导弹的能力将下降 40%。更现实的是,韩国正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对话,亟需美方的外交支持,这让李在明在谈判中缺乏 “硬拒绝” 的底气。
美方的诉求正直接冲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平泽基地部署的 “萨德” 反导系统当前探测范围已覆盖中国东北、华北部分地区,若美方获得主权并升级设备,探测半径可从 2000 公里扩展至 3000 公里,深入中国腹地。中国外交部 10 月 27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明确表态 “反对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安全安排,美方强化驻韩军事存在将破坏地区稳定,中方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产业链层面的连锁反应同样值得警惕。三星西安工厂承担其全球 30% 的 NAND 闪存产能,SK 海力士大连工厂供应 25% 的 DRAM 芯片,这些产能支撑着中国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等产业的运转。若韩国企业将资金转向美国,在华扩产计划可能搁置。中国商务部 10 月 27 日发布的《供应链风险监测报告》显示,已启动 “芯片备选供应商库” 建设,梳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本土企业的替代能力,以应对潜在供应波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合作格局。李在明 10 月 22 日接受 CNN 采访时曾坦言,“不能将中国拒之门外,韩美同盟让对华关系更微妙”。而美方的施压正迫使韩国在中美之间 “选边站”:若接受投资与主权要求,韩国半导体、新能源产业将深度绑定美国,可能影响中韩自贸协定下的关税优惠与产业合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10 月 27 日的分析指出,美方 “以同盟换利益” 的模式若在韩国得逞,未来或向日本、菲律宾复制,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周边发展空间。
美韩谈判团队仍在青瓦台旁的外交部大楼连夜磋商,距离特朗普抵韩仅剩 48 小时。李在明的最终选择,不仅将决定美韩同盟的走向,更将重塑东北亚的安全与经济版图。这场被韩媒称为 “家门口的压力测试”,正让中国周边局势进入更复杂的博弈阶段。
参考信源:
来源:铃木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