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宣布,已与瑞典敲定 “鹰狮” 战斗机采购协议,最多 150 架战机将逐步交付基辅,首架预计明年就能抵达乌克兰境内。
10 月 25 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一则消息,让本就紧张的俄乌冲突再度聚焦全球目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宣布,已与瑞典敲定 “鹰狮” 战斗机采购协议,最多 150 架战机将逐步交付基辅,首架预计明年就能抵达乌克兰境内。
这不是简单的武器交易,此前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已与泽连斯基正式签署意向书。
为这笔军售扫清了最关键的政治障碍,而从瑞典官方透露的信息看,战机数量实际在 100 至 150 架之间。
首批交付周期却被提及为 “三年”,与泽连斯基口中的 “明年” 形成了微妙的时间差。
消息一出,外界最先关注的便是乌克兰空中力量的变局,长期依赖老旧米格 - 29、苏 - 27 的乌军,若真能获得上百架先进的 “鹰狮” 战机,是否会彻底改写当前的制空权格局?
可另一边,俄罗斯的反对声浪已迅速袭来,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直接翻出历史,指责瑞典曾向纳粹德国提供战略产品。
称其对 “不道德交易” 并不陌生,还强调瑞典长期 “带头武装基辅政权”;拉夫罗夫更是早已放出狠话,任何运往乌克兰的武器都将成为俄军合法打击目标。
克里姆林宫也多次警告,这类援助会阻碍和平谈判、让冲突升级或长期化。
作为瑞典萨博公司的明星产品,“鹰狮” E/F 战机的性能参数,让其成为适配乌克兰战场的 “量身之作”。
这款四代半战机在基础配置上实现全面升级,机身结构重新设计后油箱容量增加 40%,最大起飞重量达 16.5 吨,成功从轻型战机跃升至中型战机行列。
其搭载的 F414-GE-39E 涡扇发动机,推力较前代提升超 20%,不仅能实现 1.8 倍音速的超音速巡航,还能在复杂空战中快速调整姿态,抢占攻击先机。
在核心航电与探测能力上,“鹰狮” E 更是展现出四代半战机的优势。
ES-05 “乌鸦” 有源相控阵雷达扫描范围覆盖正负 100 度,可同时追踪数十个空中、地面目标,并优先锁定高威胁目标。
搭配的 Skyward-G 红外探测系统,即便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甚至具备探测隐形目标的潜力,这对应对俄罗斯可能部署的先进战机至关重要。
更关键的是,“鹰狮” 的运维成本与环境适应性远超同类战机,每小时飞行成本仅 4700 美元,远低于 “台风”“阵风” 等欧洲战机。
6 名地勤人员即可完成全套保障流程,且能利用公路、土路等简易跑道起降,完美适配乌克兰后勤设施受损、机场易遭打击的战场环境。
从协议落地细节来看,这场军援并非临时决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宣布。
已与瑞典达成明确协议,乌克兰预计将获得 150 架 “鹰狮” 战斗机,首架战机最快于 2026 年交付基辅。
此前,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与泽连斯基已正式签署意向书,这份文件不仅敲定了战机采购数量。
为后续的维护合作、零部件供应、人员培训等配套事宜扫清了政治与法律障碍,意味着双方的合作将贯穿战机全生命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军援背后,是瑞典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性转向。
这个曾坚守百年军事中立的北欧国家,如今彻底打破传统,从冲突的 “旁观者” 转变为向乌克兰提供核心进攻性武器的 “参与者”。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出瑞典对俄罗斯的战略警惕,更传递出西方阵营对乌支援的深层调整 。
从此前提供防空系统、火炮等 “防御性装备”,转向提供先进战机这类能赋予乌克兰 “主动夺取战场优势” 的进攻性武器。
尽管协议蓝图看似美好,但 “150 架鹰狮” 从纸面落到战场,首先面临的便是产能不足的 “拦路虎”。
瑞典萨博公司当前的战机年产量仅 12 架,且现有产能需优先满足捷克、匈牙利等国的订单需求,根本无法支撑 “三年交付 150 架” 的最初目标。
即便萨博启动产能扩建计划,新增生产线、招聘培训工人等流程也需时间,预计到 2027 年前,年产能最多提升至 25-30 架。
按此速度推算,要完成 150 架的订单交付,至少需要 5 至 7 年时间,这与乌克兰 “急需战机扭转战场态势” 的迫切诉求存在巨大差距。
比交付更棘手的,是乌克兰对 “鹰狮” 战机的 “消化难题”。
先进战机要形成战斗力,绝非简单交付即可,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人员培训体系支撑。
瑞典虽早在 2023 年 6 月就启动了 “鹰狮飞行员培训计划”,但从基础的模拟器训练,到实际驾驶 “鹰狮” E 型战机完成起降、空战战术、武器系统整合。
再到编队协同、与地面部队联动,整个培训周期至少需要 18 至 24 个月。
更关键的是,除了飞行员,地勤维护人员、雷达操作手、后勤保障团队的培训同样复杂鹰狮” 的电子战系统、航电设备与乌克兰此前使用的苏系战机完全不同。
现有人员需从零开始学习西方装备的维护逻辑与操作规范,这无疑进一步拉长了战力形成周期,与前线紧张的战局形成鲜明矛盾。
面对双重困境,瑞典与乌克兰也在探索破局之道。
一方面,萨博优先生产全新的 “鹰狮” E 型战机,用于替换瑞典空军现役的 60 架 “鹰狮” C/D 型战机。
另一方面,将这些退役的 “鹰狮” C/D 型战机进行翻新升级,更换核心雷达、电子设备,使其具备接近 E 型的作战能力,再优先转交乌克兰。
按照计划,通过这一方案,乌克兰可在 2028 年前接收首批 24 架翻新后的 “鹰狮” C/D 型战机,提前获得战力补充。
一方面投入资金扩建本土生产线,目标是将年产能从 12 架提升至 24 架。
另一方面联动巴西海外生产线,由巴西负责部分战机的最后组装工作,分担生产压力。
此外,瑞典还与本国空军协商,延缓新战机的交付时间,最多可每年腾出 8 架战机的产能优先供给乌克兰,通过 “挤产能” 的方式尽量缩短交付周期。
即便如此,这些措施仍无法完全消除时间差,乌克兰要真正手握上百架 “鹰狮” 形成规模化战力,仍需跨越漫长的等待与磨合。
面对乌瑞 “鹰狮” 战机协议,俄罗斯并未仅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构建了 “舆论抹黑 和 军事威慑” 的双重反制体系。
俄罗斯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巧妙借历史做文章,特意提及瑞典二战期间向纳粹德国供应铁矿石的往事,将当下对乌军援定性为 “不道德交易的延续”。
同时隐性关联乌克兰政权与纳粹,与俄罗斯 “特别军事行动” 的 “去纳粹化” 核心诉求形成呼应,试图在国际舆论场消解瑞典军援的正当性。
舆论铺垫之后,俄罗斯迅速亮出军事威慑的 “硬手段”。
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公开重申,所有运往乌克兰的武器都将成为俄罗斯的 “合法打击目标”,这一表态在 “鹰狮” 协议落地后更具针对性。
俄方明确暗示,打击范围不仅包括入列乌克兰的 “鹰狮” 战机本身。
还涵盖战机部署的空军基地、跨国运输的后勤车队,甚至延伸至乌克兰境外的飞行员训练设施。
这种 “全链条打击” 的警告,实则是向瑞典及背后的西方阵营划下红线,传递出 “不会容忍乌军空中战力跃升” 的强硬立场。
克里姆林宫则进一步渲染冲突升级风险,将西方军援定义为 “破坏和平进程的关键变量”。
俄方多次强调,先进战机这类 “改变战场平衡” 的武器援助,会让乌克兰失去谈判意愿。
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军事手段来消除威胁,比如扩大对乌西部纵深目标的打击、强化电子战压制等。
这种表述既是对局势的预判,更是在为可能的军事行动铺垫舆论 。
若未来俄军发起超出当前范围的打击,可借此将责任归咎于西方 “过度军援”,构建 “防御性反击” 的合理性。
“鹰狮” 战机的批量列装,将从根本上改写俄乌空中力量的平衡格局。
对乌克兰而言,这批战机不仅是装备数量的补充,更是作战体系的升级,依托 “鹰狮” 1500 公里的作战半径(挂载 6 枚导弹时)和 “流星” 超视距导弹,乌军可直接威胁俄军后方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后勤枢纽,打破此前 “俄军掌握制空权、乌军被动防御” 的困境。
同时,“鹰狮” 的反舰能力与防空压制功能,能有效牵制俄罗斯黑海舰队,为乌军南部战线的防御与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反观俄罗斯空天军,其主力战机的性能劣势已逐渐显现。
以俄现役主力苏 - 35S 为例,其搭载的 “雪豹 - E” 无源相控阵雷达,在抗干扰能力、多目标处理效率上远不及 “鹰狮” 的 ES-05 有源相控阵雷达。
电子战系统方面,俄军战机多依赖外挂吊舱,而 “鹰狮” 的内置 360 度电子战设备反应更快、隐蔽性更强。
这意味着未来空战中,俄军战机可能陷入 “发现晚、锁定难” 的被动局面,难以有效对抗成建制的 “鹰狮” 编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次军援推动西方与乌克兰的战略绑定进入新阶段。
瑞典虽非北约成员国,但其行动巩固了以北约为核心的反俄联盟,也标志着欧洲国家从 “财政与人道支援” 转向 “核心装备供应” 的角色转变。
更关键的是,“鹰狮” 列装将加速乌克兰空军的 “北约化”。
从训练标准、指挥逻辑到装备维护体系,均向西方看齐,即便乌克兰未正式加入北约。
其武装力量也已深度嵌入北约作战体系,这无疑重塑了黑海 - 东欧地区的战略力量对比,让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压力显著升级。
瑞典 150 架 “鹰狮” 援乌,是俄乌冲突中的关键变量。
它打破了瑞典百年中立传统,让西方对乌支援迈入 “进攻性装备” 新阶段,也倒逼俄罗斯升级反制手段。
从性能适配到交付困境,从舆论博弈到战力重构,每一环都牵动着欧洲安全格局。
这批战机能否扭转战局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让冲突从 “地面消耗” 转向 “体系对抗”。
未来欧洲上空的较量,将是战略意志与军事体系的终极考验,其结果将深刻影响数十年欧洲安全秩序。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