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疾病是假象”的说法浮出水面,与其急于否定或认同,不如拆开来看:那些能被CT扫描捕捉到的肿瘤阴影、血液检测中异常的白细胞数值、关节腔里积液的超声影像,显然不是凭空捏造——它们是机体发出的明确信号,是医学仪器能客观记录的“真”。但当一位长期失眠的人说“我浑身都
当“疾病是假象”的说法浮出水面,与其急于否定或认同,不如拆开来看:那些能被CT扫描捕捉到的肿瘤阴影、血液检测中异常的白细胞数值、关节腔里积液的超声影像,显然不是凭空捏造——它们是机体发出的明确信号,是医学仪器能客观记录的“真”。但当一位长期失眠的人说“我浑身都疼,却查不出任何问题”,这种疼痛感受的真切程度,并不亚于器质性病变带来的折磨——这便是病痛中“虚”的一面,是心理状态在躯体上的投射。疾病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更像一幅由生理与心理共同绘制的拼图,少了哪一块,都读不懂完整的故事。
一、偏头痛里的“真与虚”:生理基础藏着心理诱因
就拿常见的偏头痛来说,脑部血管收缩扩张的异常是生理基础,这是“真”——通过脑血流图能清晰看到血管搏动的异常规律,止痛药也能针对性缓解血管痉挛带来的痛感。但长期焦虑会让偏头痛发作更频繁、痛感更剧烈,这部分由心理引发的“放大效应”,便是“虚”的叠加。
35岁的职场人老周曾分享过他的经历:每当公司有重要汇报前,他的偏头痛必定准时发作——左边太阳穴突突地跳着疼,疼得连睁眼都费劲,去医院做了头颅CT、磁共振,结果全显示“无异常”。直到心理医生和他聊起汇报前的感受,他才说:“每次站在台上,总怕讲错数据被老板骂,越想越慌,头就开始疼。”原来,他的偏头痛不只是血管的问题,更是身体在用疼痛的语言诉说压力,是潜意识里对“无法完成任务”的逃避。
后来医生给他开的方案很特别:除了在发作时吃止痛药缓解血管痉挛,还让他每天花10分钟做“呼吸放松训练”——提前模拟汇报场景,边深呼吸边在心里默念“我能做好”。双管齐下一个月后,老周的偏头痛发作频率从“每周2次”降到了“每月1次”。这说明,“真”的病理基础需要医学干预,“虚”的心理诱因同样不能忽视,少了哪一环,都治不好“完整的病”。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查不出异常”不代表“没病”
还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说“累得像散了架”,哪怕只走几步路都觉得浑身无力,可血液检查、肝肾功能检测、全身影像学扫描,往往显示“一切正常”。有人因此质疑“这病是装出来的”,但最新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明显低于常人——前额叶负责注意力、能量调节,活跃度低意味着身体“调动能量”的能力下降,这说明他们的疲劳感受有实实在在的神经基础,只是暂时无法被常规检查捕捉。
28岁的李女士就是这样,辞职在家休养了半年,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却还是觉得“累得抬不起手”。起初医生以为是贫血或甲状腺问题,可检查结果全正常。直到转诊到身心医学科,医生发现她辞职前曾连续3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还经历了团队项目失败——长期的过度消耗加心理打击,让她的神经调节系统“罢工”了。
医生没给她开“补药”,而是制定了“认知行为疗法+适度运动”的方案:每周三次慢走,每次20分钟,不强迫自己“必须走多远”;每天写“能量日记”,记录“哪些小事能让自己稍微有精神”(比如晒10分钟太阳、听一首喜欢的歌)。两个月后,李女士慢慢能自己做饭、出门逛街了。这恰是读懂了病痛的复杂:“查不出问题”不代表“没病”,心理与生理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疾病的一部分。
三、“疾病是假象”的真正含义:别被单一症状困住
回到“疾病是假象”的说法,或许它的真正潜台词是:别被单一的症状困住,有些疾病的根源,藏在比器官更深的地方。
42岁的张阿姨曾因肠易激综合征反复腹泻,吃了半年的益生菌、止泻药,效果时好时坏。直到一次家庭聚会,她儿子随口说“妈,你每次一听说要聚餐,前一天准拉肚子”,她才突然意识到:每次聚会家人都会催她“赶紧抱孙子”,她心里抵触却不敢说,只能默默忍下。后来她试着跟女儿吐槽“我不想被催婚,压力太大了”,还在家人再提此事时说“我的事我有安排,你们别总说”——没再吃额外的药,腹泻竟慢慢好了。
这里的“假象”,不是否定腹泻的存在,而是提醒我们:有些症状看似是“肠胃的问题”,本质却是“情绪的求救”。就像张阿姨的腹泻,肠胃是“替罪羊”,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她与家人的沟通问题、对催婚的心理抗拒。如果一直盯着“肠胃”治,永远治不好根。
四、给病痛画一张“坐标系”:既尊重生理,也接纳心理
其实,面对病痛最好的态度,不是争论“是真还是假”,而是建立一个更完整的认知框架——就像给病痛画一张坐标系,横轴是生理指标(比如CT结果、血液数据),纵轴是心理状态(比如近期的压力、情绪波动),每个症状都能在这个坐标系里找到对应的位置。
当身体发出不适信号时,先通过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这是对“真”的尊重,比如持续胸痛要先做心电图排除心梗,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要查肿瘤标志物;若检查无果,再去审视近期的情绪状态、生活节奏:是不是最近总熬夜?有没有没解决的烦心事?和家人、同事的关系是不是很紧张?——这是对“虚”的接纳。
就像老医生常说的:“看病人不能只看‘病’,还要看‘人’。”病痛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身体与心灵在对话。读懂这场对话,既需要听诊器的客观,也需要共情的温度——毕竟,能准确说出“我哪里疼”的是患者自己,能找到疼痛根源的,是既懂医学也懂人心的智慧。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做自己的“半个医生”:既不迷信仪器数据,也不盲从主观感受,在生理与心理的交织里,看见病痛的完整模样。
来源:科普小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