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学12小时,排名还是中游,家长说“再努努力”,孩子心里想:“我是不是永远都追不上?”明明已经考了85分,老师说“怎么没上90”,孩子改了3遍错题,还是被骂“粗心”;父母把“重点高中”“985”挂在嘴边,孩子觉得:“我不是‘我’,是‘他们的KPI’。” 同事
凌晨三点,闺蜜握着14岁儿子的退学申请书哭:“他说‘上学比坐牢还难受’,我咋劝都没用。”
班级群里,家长急得刷屏:“我家娃又不去学校了,是不是抑郁了?”
心理咨询室里,15岁的孩子盯着窗外:“我不想上学,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
厌学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不是“现在的娃吃不了苦”,是他们的“疼”,没人看见。
一、学业压力:不是“不够努力”,是“努力看不到头”
孩子不是怕苦,是怕“苦得没意义”。
每天学12小时,排名还是中游,家长说“再努努力”,孩子心里想:“我是不是永远都追不上?”明明已经考了85分,老师说“怎么没上90”,孩子改了3遍错题,还是被骂“粗心”;父母把“重点高中”“985”挂在嘴边,孩子觉得:“我不是‘我’,是‘他们的KPI’。” 同事家娃初二休学,说:“我每天像机器一样刷题,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刷’——就算考上了重点,我还是‘不够好’。”二、心理孤独:不是“矫情”,是“没人听我说话”
孩子的情绪,早被“别想太多”堵死了。
被同学嘲笑“胖”“丑”,回家跟父母说,父母说:“别理他们,好好读书;”喜欢画画,想报兴趣班,父母说:“画画能当饭吃?赶紧学数学;”考试没发挥好,躲在房间哭,父母推门说:“哭有什么用?下次考好!” 邻居家13岁娃休学,说:“在学校,没人跟我玩;回家,没人听我说话——我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三、价值崩塌:不是“不想学”,是“读书没意义”
社交媒体把“成功”揉碎了给孩子看:
刷到“16岁少年创业赚百万”,孩子想:“我每天刷题,不如他一半厉害;”看到“网红直播月入10万”,孩子问:“我读高中考大学,到底为了啥?”父母总说“读书改变命运”,可孩子看见:“隔壁叔叔小学毕业,现在开公司;我姑姑重点大学毕业,还在996。” 朋友家娃高中休学,说:“我觉得‘读书’是个骗局——它让我以为‘考高分就能幸福’,可现在我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四、厌学的本质:孩子在“喊救命”
不是孩子“叛逆”,是他们的“生存需求”被碾压了:
他们需要“被看见”:不是“你考了多少分”,是“你今天开心吗”;他们需要“被接纳”:不是“你要改改粗心的毛病”,是“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找原因”;他们需要“有价值”:不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厌学的孩子,不是“垮掉了”,是“累了”——累得不想再装“懂事”,累得不想再拼“没用的分数”。
当我们放下“必须优秀”的执念,蹲下来问孩子:“你不想上学,是因为啥呀?”
当我们不再把“成绩”当唯一的尺子,告诉孩子:“你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那些关上的心门,会慢慢打开;那些“不想学”的孩子,会重新找到“活着的劲儿”。
毕竟,
孩子来这世上,
不是为了“考高分”,
是为了“好好活着”——
而这,才是教育最该教的事。
来源: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