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子听上去像新闻稿,但里头的细节比 headlines 冷得多。宣判是在今年十月,法庭认定她对2022年10月14日那起案件负全部责任——那天中午,12岁女孩洛拉放学回家后被害。检方把现场、法医报告和其他物证一条条摆上来,法官看过之后认为,这些证据已经把所谓“
法院判决:达比娅·本基里德被判终身监禁,至少30年不得申请假释。
案子听上去像新闻稿,但里头的细节比 headlines 冷得多。宣判是在今年十月,法庭认定她对2022年10月14日那起案件负全部责任——那天中午,12岁女孩洛拉放学回家后被害。检方把现场、法医报告和其他物证一条条摆上来,法官看过之后认为,这些证据已经把所谓“精神病发作”排除了。庭上,达比娅多次试图把责任往外推,讲自己受过情感创伤、生活不顺,甚至提到吸食大麻、精神崩溃这些话。但专家的精神评估结论很清楚:作案时她是清醒的,每一步都有意识在做选择。法庭还发现,她案发前在网上搜过与巫术相关的内容,这一点被当作有预谋、有明确动机的一个线索。
回到案发当日的现场,细节令人不寒而栗。10月14日下午,洛拉背着书包从学校回到巴黎十九区的公寓楼。楼门口站着一个熟面孔——达比娅,她是邻居,洛拉认识她。达比娅主动上前,把洛拉带进了自己住处。表面上看很平常,门一关,情况就变了。达比娅要求洛拉脱衣、洗澡,然后对她实施了性侵。接着用剪刀和美工刀反复刺割,洛拉拼命挣扎、哭喊。屋里窗门关得很紧,音响开得很大,不像是临时冲动,更像是计划好的流程。
为了不让动静被听到,达比娅用胶带把洛拉的脸缠上,又把她全身捆绑。最终,洛拉因窒息死亡。作案后,达比娅把尸体塞进行李箱,丢在附近的大街上。当天晚上大约十一点,一名流浪汉出于好奇打开了那个弃置的行李箱,发现了洛拉并报警。警方赶到,法医记录显示:洛拉的双臂被绳索勒得很深,面部和下巴有能看到骨头的伤口,颈部接近断裂,后背是密集的刀伤。这样的伤势连办案经验丰富的人都说“太可怕了”。
抓捕并不是拖很久就发生了。几天内警方就锁定了嫌疑人,把达比娅带走。审讯里她不断变换说辞:有时候把矛头指向洛拉母亲没给电梯门禁卡,暗示自己因此怀恨;有时候拿前男友、童年经历当借口,要么说自己当时吸了毒、精神崩溃。警方和法医把这些话一句一句核对,监控画面、物证链、伤口形成的时间线,都把这些说法按在桌上。最后的结论是:这不是一场偶然的精神失控,而是有动机、有步骤的暴力犯罪。
案子带来的影响没停在法庭。洛拉去世后不久,她的父亲约翰因伤心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9岁。原本平凡的三口之家被撕成两片,家里留下的空位和回忆无法填补。洛拉的母亲还留在那套安静的公寓里,承受失去孩子的痛和漫长的司法程序带来的折磨。法庭能给出最重的刑罚,但两条生命已经没法挽回。
公众讨论里,达比娅的背景被不断放大。她出生于阿尔及利亚,2013年来法国持学生签证,后来签证到期变成非法滞留。很多人于是把这件案子和移民管理拉在一起说:如果对非法滞留的管理更到位,是否能避免潜在风险?法国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字也被搬出来讨论:移民总量大概7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0.7%,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已经入籍。留学生、难民、人才签证等渠道让不少人留在法国,长期居住并达到法语要求还有机会入籍。政策体系一方面带来多元活力,另一方面也增加治理难度,比如遣返执行力不强、社会整合不到位,这些都被拿来当讨论点。
几起其他暴力案件被拿来比较,公众情绪里有不安也有质疑。像2024年9月对女大学生的那起性侵杀人案,案情里有疑似摩洛哥难民的嫌疑;还有12月敦刻尔克的枪击案,媒体报道里也提到非法移民因素。这样的对比让部分人把矛头指向“宽松的移民政策”,认为应该对逾期滞留者和潜在危险分子有更严格的监督和执法。政府在这中间需要平衡国际形象、人权承诺和国内的安全诉求,处在两难位置。
在案件细节上,有几处证据被反复提及:达比娅案发前的网络搜索纪录、她在被捕后关于细节的矛盾口供、现场和尸体上的物证链条。法庭最后采纳了专家证词和这些物证,认定她对洛拉之死负直接责任。对很多关注此事的人来说,证据虽然冷静摆放,但情感上难以平复——受害的是个孩子,受害者家人被毁,牵扯到的生命和未来都没了。
从街头发生到法庭定讞,不到两年时间里,侦查、捕捉、审讯、精神评估、审判每一步都不简单。侦查人员翻看监控、逐帧比对时间线,法医把伤口、死亡机制和时间关系写下,证人证词被一条条对照。庭审里,检方、辩方和专家在证据上来回磋商,庭上的每句证词都被法庭文件记录下来,拼凑出当日发生的画面。旁观的人越看越觉得事情不可逆转,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和影像,像是把事情一层层揭开,显得越发沉重。
来源:园中静读的访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