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把寒梅愁断肠——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赏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7:30 1

摘要:前两句写诗人去年今日的行踪:“去年今日湘南寺,独把寒梅愁断肠。”诗人旅居湘南寺,独自拿着寒梅,愁苦伤心到了极点。接下来两句“今年此日江边宅,卧见琼枝低压墙”,写今年今日,诗人已是卧病在床,江边的宅院里寒梅低压院墙。物虽同而人的境况已不一样了。“琼枝”,指梅枝的

唐朝、五代咏梅花古诗词赏析(35)

人日梅花病中作

唐朝 李群玉

去年今日湘南寺,独把寒梅愁断肠。

今年此日江边宅,卧见琼枝低压墙。

半落半开临野岸,团情团思醉韶光。

玉鳞寂寂飞斜月,素艳亭亭对夕阳。

已被儿童苦攀折,更遭风雨损馨香。

洛阳桃李渐撩乱,回首行宫春景长。

古称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此时即使在江南也并非百花盛开,但梅花却已开始凋残了。诗人在病榻之上看见残梅,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咏梅诗。

前两句写诗人去年今日的行踪:“去年今日湘南寺,独把寒梅愁断肠。”诗人旅居湘南寺,独自拿着寒梅,愁苦伤心到了极点。接下来两句“今年此日江边宅,卧见琼枝低压墙”,写今年今日,诗人已是卧病在床,江边的宅院里寒梅低压院墙。物虽同而人的境况已不一样了。“琼枝”,指梅枝的美。

以下六句着重写梅的外在形态及梅的遭遇。

野岸之梅虽然半开半落,但诗人依然“团情团思醉韶光”。“团”,完美、圆满之意,即诗人依然想到那梅花怒放的美好时刻,一想到这些,诗人便有些陶醉了。“韶光”,美好的春光。但诗人笔锋一转,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一弯斜月挂在虬曲的梅树枝头,白色的梅花对着即将要落山的太阳。“夕阳”、“斜月”给这野岸之梅更增添了寂寞和孤独之感。“玉鳞”,指月下梅花落瓣如鳞片飘飞。“素艳”,指白色的梅花。“亭亭”写其姿态娇美,但面对夕阳,气氛就有些感伤了。梅的处境既然这样冷落孤独,已属不幸。却又屡遭儿童攀折,更经风雨摧残,其色香已所余无几了。此时身罹病患的诗人对梅涌起无限怜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哀愁。

结尾两句“洛阳桃李渐撩乱,回首行宫春景长”,道出了诗人写梅花的实质和用意。正当梅花凋落之际,再看看那些争春弄巧的桃李却开得正艳;不必说古都洛阳,就连帝王的行宫里也透出了一派春光长驻的景象。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呀!

梅傲岸高洁,生在郊野,却要遭摧残;桃李迟开晚放,却能在都城和行宫邀宠献媚。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中,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爱和憎,流露出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充满世事不平的哀怨忧伤,这显然同诗人病体和遭遇有关。这或许正是这首咏梅之作的独特之处。

李群玉(公元808—862年),字文山,唐代澧州人。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笔妍丽,才力遒健”。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263首。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