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寄归心,笔铸风骨——张瑞图《草书偶然作》册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7:49 1

摘要:晚明书坛,张瑞图以“奇崛险绝”的革新书风划破传统的沉寂,与董其昌等并称“晚明四家”。其天启六年(1626)五十七岁时所书《草书偶然作》册,是其艺术生涯中兼具思想深度与笔墨高度的珍品。这套30.3×17.2厘米×32的册页,由张瑞图后裔张金煌、张珊红夫妇私人珍藏

晚明书坛,张瑞图以“奇崛险绝”的革新书风划破传统的沉寂,与董其昌等并称“晚明四家”。其天启六年(1626)五十七岁时所书《草书偶然作》册,是其艺术生涯中兼具思想深度与笔墨高度的珍品。这套30.3×17.2厘米×32的册页,由张瑞图后裔张金煌、张珊红夫妇私人珍藏,以王维五首《偶然作》为内容,既见笔情墨趣之精绝,更藏书家归隐之心志,历经三百六十余年依然熠熠生辉。

此作最动人之处,在于笔墨与心境的深度契合。王维晚年的《偶然作》满含对朝政的不满与隐居的向往,而身处晚明乱世的张瑞图,恰借这一题材抒发自身对时局的失望与归隐决心。册页开篇笔势沉郁稳健,如“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线条劲挺中带着几分沉滞,暗合诗人的怅惘;至“君看孤松树,守此一寸心”,笔锋陡然灵动,转折利落,似藏坚守之志;收尾部分笔墨渐趋疏朗,如“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线条舒展自如,尽显超然物外之态。整册350言,墨色浓淡枯润交替,笔势随诗意起伏,将书家的复杂心绪融入笔墨流转,达到“书为心画”的至高境界。

笔法上,此册尽显张瑞图成熟期的精湛技艺。作为其前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作品,既保留了前期侧锋直入、欹侧拗折的劲峭风骨,又初露后期内敛婉转的蕴藉之气。笔锋翻折拉扯间,字内空间多呈锐角分割,如“归隐”“丘壑”等字,棱角分明,劲健有力;而“白云”“清川”等词,牵丝映带自然,线条流畅灵动,刚柔并济。其标志性的“折锋”技巧在此册中运用得炉火纯青,起笔露锋切入,行笔提按顿挫分明,收笔或戛然而止或轻挑出锋,每一笔都如刀刻斧凿,却又不失书写的自然意趣,尽显“笔情墨趣精绝无匹”的赞誉。

章法布局上,册页形制尽显精巧。单页之内,字距紧密而行间疏朗,疏密对比强烈却不失协调;字势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丰富,一行之内数字连缀映带,不绝如缕,形成灵动的节奏感。32开册页前后呼应,整体气韵贯通,既保持了单页的独立美感,又形成了通篇的整体气势。落款虽未显冗余,却与正文笔墨风格一致,钤印点缀其间,更添古朴雅致,完美诠释了晚明册页书法的精巧布局之道。

作为张瑞图的真迹珍品,此册的收藏背景更添传奇色彩。藏家张金煌、张珊红夫妇不惜重金收购四十余件张瑞图作品及遗物,其数量远超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为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倾注心血。而张瑞图虽因晚明乱世,清史记载寥寥,却凭借独特的艺术成就“名无翼而长飞”,其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跻身世界历史名人之列,足见其艺术魅力的跨越时空之力。

这幅《草书偶然作》册,既是张瑞图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晚明文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其奇崛的笔法、精妙的章法、深沉的意境,共同铸就了这件艺术珍品。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此作不仅是学习草书技艺的绝佳范本,更能让人在笔墨与诗意中读懂一位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隐逸之心,堪称值得终身品味的文化瑰宝。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