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崛险绝,笔挟风雷——张瑞图《行草书杜甫诗册》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7:49 1

摘要:明代书法史上,张瑞图以其“奇逸”书风独树一帜,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家”。其天启四年(1624)所书《行草书杜甫诗册》,现藏于朵云轩,是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以杜甫四首律诗为内容,笔墨酣畅,体势奇崛,既见魏晋风骨,又具个人独创,堪称晚明书法革

明代书法史上,张瑞图以其“奇逸”书风独树一帜,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家”。其天启四年(1624)所书《行草书杜甫诗册》,现藏于朵云轩,是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以杜甫四首律诗为内容,笔墨酣畅,体势奇崛,既见魏晋风骨,又具个人独创,堪称晚明书法革新的典范之作。

观此诗册,首感其章法布局之妙。整幅作品洋洋洒洒,字距紧凑而行距开阔,疏密对比强烈却不失协调。张瑞图打破了传统行草的匀净排布,字与字多连绵呼应,行与行则相互避让,如“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一句,笔势连贯如流泉奔涌,“扁舟”二字连绵缠绕,“清景”二字则笔锋顿驻,虚实相生间形成自然的节奏感。通册一气呵成,墨色从浓润到淡渴自然过渡,偶见枯笔飞白,更添苍劲之气,如“旷野号禽兽”中的“号”字,枯笔牵引,似能听闻风声鹤唳,与杜诗沉郁顿挫的意境相得益彰。

笔法上,此作尽显张瑞图“折锋”绝技。他摒弃了传统行草的圆转为主,以方折笔势贯穿全篇,起笔多露锋切入,行笔中提按顿挫分明,收笔或戛然而止或轻挑出锋。如“稼穑不可救”中的“稼”字,横画折转处棱角分明,竖笔劲挺如断金割玉;“精微穿溟涬”的“穿”字,笔锋转折急促,如剑戟交锋,尽显力量感。这种“折多于转”的笔法,打破了晋唐以来的圆融书风,形成“奇崛险绝”的独特面貌,恰如杜甫诗歌的沉郁与顿挫,于规矩中见狂放,于险绝中求平正。

字势造型是此作的另一亮点。张瑞图将字形刻意拉长,重心偏上,左右欹侧相生,如“许生五台宾”中的“许”“生”二字,左低右高,似欹反正;“采采黄金花”的“黄”字,上窄下宽,如奇峰倒悬,极具视觉张力。这种造型既源于其对米芾书法的借鉴,又融入了个人对书法线条的独特理解,将“力”与“美”完美结合,使每个字都如舞蹈中的健将,姿态矫健而不失韵律。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更让此作熠熠生辉。所选杜诗或伤时忧民,或寄情山水,情感沉郁而意境阔大。张瑞图以雄健奇崛的笔势演绎“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的忧愤,用流畅灵动的线条表现“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的闲适,笔墨随诗意起伏,情感借线条抒发。落款“天启甲子冬夜草于东湖之果亭”,笔调轻松自在,与正文的沉郁形成对比,可见书家创作时的投入与随性。

这幅《行草书杜甫诗册》,不仅展现了张瑞图对传统书法的深刻领悟,更体现了晚明文人突破束缚、追求个性的精神内核。其奇崛的笔法、险绝的字势、灵动的章法,为后世书法开辟了新的路径。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此作既是学习行草章法与笔法的绝佳范本,更是理解晚明书法革新精神的重要窗口,值得细细品味与钻研。

释文

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渼波西南台》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仍)旧。所向泥(滑滑),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满)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襟)袖。《九日寄岑生》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负禅寂。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叶密鸣蝉稠。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夏日李公见访》

天启甲子冬夜草于东湖之果亭二水瑞图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