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7日,郑智化在社交平台上对“连滚带爬”一说道歉。接下来他直说当时上飞机遇到不顺,自己情绪激动,措辞过重,因而公开致歉;并特别感谢当天推轮椅、搀扶他上机的工作人员,希望不会因为他的言语让那些现场帮忙的人背锅。至于这事被带去讨论少数群体权益,他把这个话题留
10月27日,郑智化在社交平台上对“连滚带爬”一说道歉。接下来他直说当时上飞机遇到不顺,自己情绪激动,措辞过重,因而公开致歉;并特别感谢当天推轮椅、搀扶他上机的工作人员,希望不会因为他的言语让那些现场帮忙的人背锅。至于这事被带去讨论少数群体权益,他把这个话题留给社会来继续商量。
把时间往回拨一拨,事情是这样开始的。10月26日,网络上流出了一段机场登机的监控画面。画面里能看到有人在现场帮忙,有人推着轮椅,也有工作人员在机门口搀扶。和郑智化最初说的“连滚带爬”画面不完全一样,这就把舆论分成两拨人。一拨觉得视频说明当时有人帮忙,另一拨质疑视频被剪过,怀疑中间少了几十秒,怕真相被遮掩。
再更早一点,是郑智化在社交账号上发的那条批评。那条贴子里他用了很直白的词,说深圳机场“无人性”,称被逼得“连滚带爬”。这话一下子把关注点拉到残障人士乘机的体验上,很多关注这类议题的人立刻参与讨论。紧接着,机场在深夜发布声明,表达重视并道歉,说会立刻检查并改善相关服务流程,还要查清当天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关于登机当时的细节,视频里能看见工作人员把轮椅推进去,现场有人扶着他的腿,手把手帮他进机门。有人后来解释说,登机过程不太顺利,可能跟舱门处空间窄、登机队伍排队、航班时间紧张有关。郑智化事后承认,他当时情绪激动,措辞过激,但他也强调,关注残障旅客服务比关注他一句话更重要。
网络上的反应很快分成好几种声音。有支持郑智化的,觉得个人感受不能被现成的视频否定,公共服务的缺陷不能被忽视;也有人劝大家别只看短片段,要以证据为准;还有人批评在网络上把机场一线的工作人员当成替罪羊,把真正出手帮忙的人骂得一无是处。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这件事暴露了机场无障碍服务和应急处置的薄弱点,需要制度上去补缺口。
把事件拆成几个关键节点看会更清楚。第一是当事人最初发言带着强烈情绪,吸引大量关注;第二是监控视频出来后,部分公众改变了判断,但大家在意的视频是否完整;第三是机场在舆论压力下发布道歉并承诺整改;第四是当事人在第二天公开道歉并感谢现场工作人员,试图把焦点转回到服务问题上。每一步都牵动舆论,推动各方回应的节奏。
有几点可以稍微细说。视频里的镜头并非电影,角度和时间点不同,信息容易被断章取义。人在现场的感受和镜头呈现出来的画面,有时候并不同步——人在当时可能感到被忽视或不舒服,但镜头只捕捉到片段动作。另一方面,机场管理方面对公众压力,往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声明,这也容易引发“先道歉再究责”或“道歉只是安抚”的讨论。
事件发生后,机场方面表示会检查当日流程,看看哪里需要改进;郑智化则把个人语言上的问题收回,强调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少数群体的权益上。网络上仍有人不断追问视频完整性,也有人呼吁不要把帮助人的一线员工当成替罪羊,给他们更多理解。
说到这里,有一点挺现实的:公众人物的一句话能把原本局部的现场冲突放大成社会议题,媒体和平台在传播过程中又会进一步放大片段效果。这种放大有好有坏,好的是能让更多人关心弱势群体的出行体验,坏的是容易让参与事件的个体——不论是当事人还是一线服务者——被推到风口浪尖,承受超出其承受范围的指责。
回到当时的现场,郑智化是台湾歌手,平时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那一刻他确实需要轮椅协助,上下机涉及好几位工作人员在狭窄舱门处协调动作。声音、肢体动作和时间节点在不同的视频里并不完全一致,这就给外界留下了多种解读的空间。舆论的放大镜开始工作,每个人似乎都在用手里的片段去拼出完整的故事,但拼图往往缺了好几块。
后续动作要看落实。机场承诺会检讨流程并加强培训,这说法已经在官方声明里出现;媒体和公众会继续关注是否有实质改进。至于那些在网络上讨论视频完整性的人,他们的质疑会不会带来更多证据、更多改进建议,还是继续停留在争论的层面,时间会给出答案。事情现在既牵涉个人言论,也牵涉制度问题,还有社交平台上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后续的走向。
来源:穿梭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