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丝路图像审美文化视域下西部美育教育发展新动向

B站影视 2024-12-10 11:32 2

摘要:“丝路审美文化”在动态的延续中不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西部美育教育置身于丝路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图像”这一显著的视觉文本,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再利用、再开发、再创造,结合地理、人文等多个因素分析西部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丝绸之路在

□ 王眉钧

“丝路审美文化”在动态的延续中不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西部美育教育置身于丝路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图像”这一显著的视觉文本,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再利用、再开发、再创造,结合地理、人文等多个因素分析西部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丝绸之路在汉代开辟的河西走廊横贯整个甘肃,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自古以来都凸显出重要而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价值。人类文化的宝库是众多民族和国家共同的果实,这些文化瑰宝多是以“美”的形式呈现,印证了以美润心,向美而行的总体路径,这同时也与美育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相呼应。

一、充分发挥丝路图像审美文化的地方性“小传统”特色

丝绸之路媒介图像,见证了丝路灿烂辉煌的中外审美历史,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价值视野下的中外媒介图像审美文化交流问题,既需要回看历史,也需要放眼未来。回看历史,昭示着我们要厘清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运用“小传统”的特色,助力美育教育发展。丝路审美文化地方性的“小传统”特色与地方性美育教育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互动模式,美育浸润不仅体现在课堂,更体现在课外美育教育的“小传统”特色上。

丝路中外媒介图像的当代美育浸润则表现在丝路舞蹈及戏剧方面。丝路历史上舞蹈审美文化的交流互通成果丰硕,在汉代、唐代、当代分别形成了交流互融的高潮。汉魏以来,从西域来中原的除了商贾,还有能歌善舞的艺术家。西部美育的发展可以从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丰富的样式中汲取灵感。在地方性的小传统延伸出的美育样式中以乐舞为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以及纸上绘画等艺术形式和画面内容也体现了中外审美文化互通的深刻影响。流传丝路的豫剧、秦腔、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眉毛戏、锡伯汗都春剧以及其他地方剧,身体和服饰造型集中体现了丝路审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些舞蹈与戏剧,能够“因地而宜”,进入西部美育课堂。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发掘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校美育课程资源;在学校美育课程中增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课程内容;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并总结与推广成功的美育教学案例。

二、对丝路图像审美文化的经典案例进行创造性改写

丝路在西部的岩画及石窟艺术是中外媒介图像审美文化互通的重要物质遗存。岩画多数分布在西部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地区。岩画主要集中在阴山留下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石窟艺术在甘肃有相当规模的遗存,其中,敦煌石窟最为重要,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保存着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余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还有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敦煌文献和纸补绢画等。这些西部优秀古老的媒介图像审美文化的意义结构,需要被重视,因为它们是协助解决西部美育教育整体“创意审美文化”发展的关键点。

石窟中的《反弹琵琶》作为经典进行横向纵向传播,主要源自其“陌生化”的身体姿态所产生的创意性艺术效果。文化的创意也表明对于美的逻辑的排序和审美趣味的偏好,实际指向了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价值与意义。成功的美育经典再如《丝路花雨》,表明审美趣味被不断地赋予着文化和道德意义。丝路美育教育需要延续美的逻辑,也需要对美的素材进行文化的再编码。通过再编码在教育中开发并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美育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三、借力媒介技术“破圈”式交流学习传播美育理念

丝路中外媒介图像审美文化在美育教育的再生与当代表达离不开数字媒介技术。在美育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影视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丝路图像进行演绎、塑形或改写,在多样化的丝路图像再生和当代表达中,形成的美育浸润和审美习俗是强大的制约力量。各种视觉文本共同嵌入了一个扩展了的“视觉共同体”的文本系列中,充分凭借媒介融合优势的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为美育教育在不同受众群体的“破圈”式交流学习提供了保障。连接这些美育视觉文本、商业策略、文化政策、民间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共同构成了丝路图像审美文化再生和当代表达的美育教育场域。

形象各异的图像表达的是丝路沿线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或不同文化的人“经验”世界的方式。敦煌石窟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美育中的媒介图像已经不仅仅是视觉符号,而是要兼顾多重要素。西部美育教育要依托媒介技术的力量,深入探索新的文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空间,主动适应“文化+”“互联网+”新趋势,让西部美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互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丝路图像审美文化”语境下的美育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独特的优秀文化资源,抓住丝路文化交流的“顺风车”,以“丝路精神”协同推进西部美育教育发展,发挥美育教育在激发学生文化创造力,如中外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合作办学、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图书展、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合作伙伴间人才交流合作、旅游合作、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等。这些“文化互通”的美育活动,始终贯穿着“审美文化”清晰可见的“美学的”或“感性学”的维度。一方面奠定了丝路合作精神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美育新时代育人功能,不仅传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美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多元融合、有效链接,缔造沿线人民的“感觉共同体”,由此推动西部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场合和平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