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玉米(48)————一地鸡毛的生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19:46 1

摘要:妈妈闲了下来,她就利用这闲暇时间把换来的粮食各分其类,这些粮食当时都是按收价折算的,妈妈准备把这些粮食和我家的玉米一起卖到城里的粮库,赚二次差价。

创作不易,请多多支持

[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卖完白菜后,爸爸又去打白灰了。

妈妈闲了下来,她就利用这闲暇时间把换来的粮食各分其类,这些粮食当时都是按收价折算的,妈妈准备把这些粮食和我家的玉米一起卖到城里的粮库,赚二次差价。

等妈妈全部收拾好后,爸爸就和白灰窑请假,和妈妈一起进城打听粮食的价钱。

他们到了粮站,妈妈想进去,门卫拦着不让进,妈妈就和门卫说明了来意:“大爷,我想见见你们管事的。”

门卫看了看妈妈,一脸不屑地说:“找我们领导干嘛?他可忙着嘞!”

妈妈说道:“我们收了很多粮食,想卖给你们粮站,大爷您能不能引荐一下。”

大爷听了也不好说什么了,又一听是一桩大买卖,就把妈妈带到了管事那里,经过一阵谈论,妈妈和管事的商量好了价格。

第二天,他们两人就一车一车地拉上粮食都卖掉了。卖完粮食后,妈妈看着自己这段时间和爸爸赚的钱,心里美滋滋的。

晚上,她开心的把这段时间赚的钱有零有整地整理好,一个人在炕上拿小本本算着,她发现除去本钱和自家玉米的钱,去粮站卖粮食赚的差价,比爸爸打白灰要强一点。

爸爸正在炕上看电视,妈妈得意地拿着自己的小本本对爸爸说:“他爸,你快来看看,我们这几天赚的钱。”

爸爸正看的起劲儿呢,再加上他向来对钱财的事不管不问。他就随口敷衍到:“我忙着呢,你自己看就行了,钱的事你做主。”

妈妈一看爸爸那啥事也不在意,安于现状的样子心里就像堵了一块石头。

她原本是和爸爸说差价的事呢,被爸爸这么一说,她气冲冲地说道:“你咋对赚钱的事一点都不上心呢!”

爸爸被妈妈的脾气从电视里拉了回来,立马说道,“刚看入迷了,没听到你说的啥事,再说说呗!”

妈妈还哪有心情说这个,早就被爸爸的态度气得没兴致说了。

爸爸看妈妈生气了,就主动拿起妈妈的小本本问:“你这是算账了?怎么样?赚多少?……”

一连串的问题总算把妈妈那股气给顺了过来。

妈妈把自己的发现和打算和爸爸说了一次。爸爸才明白,原来妈妈又打起了收粮食的主意。

爸爸疑惑地问妈妈:“我们以前从来都没干过这个,这贸然去做能行吗?”

妈妈本来气就未消,听见爸爸这不战而退的消极话,也没给他好脸色,直接气狠狠地说道:“人家别人是男人们为家操心呢!你这是我想法子,你却打破头呢!”

妈妈的性子比较倔强,她认定的事一般不会改变。爸爸也明白,妈妈现在主要目的就是赚钱,有钱了,干任何事情才有资本。他也明白妈妈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他笑着说:“看把你急的,我这是给你提个醒儿,咱要怎么样做。”

妈妈接着说:“这个反正也亏不了,收上粮食肯定能卖掉,大不了是亏点人工,可以试试。”

有我们姐弟俩个,妈妈也不好每天把我们给别人看,她只能在我们村子里边行动。妈妈领着我和弟弟找村支书了。

村支书一看见妈妈就说道:“你又有什么事儿?”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每次都来麻烦您,也挺不好意思的!谢谢您每次都帮我。这次呢,也没什么大事儿,我就想用用您这大队的喇叭!”

村支书一听妈妈的要求,笑了一下说:“我还以为你们家又有什么大事儿呢!每次都鸡雀不宁的。”

妈妈笑着听完村支书的牢骚,就让他带妈妈到了广播室。

妈妈清了清嗓子,小声问村支书,“叔,开了没?”

第一次在喇叭上喊话,还真有点紧张。村支书说:“开了,能用了。”

妈妈就又清了清嗓子,在喇叭上喊到:“大家伙儿请注意,大家伙儿请注意,谁家有想跳粮食的,就去李建国家,我们给的价格绝对合理。……”

妈妈就这样喊了几次才停下了下来。

她对村支书说道:“叔,我明天能不能再来喊啊?”

支书笑着说:“不给我找麻烦,就这点事好办!”

妈妈笑着说,“真太感谢您了。”

支书想了想又问妈妈:“你公公再找你麻烦没?”

妈妈苦笑了一下,说起爷爷,她心里无故的就添了堵:“他二妈去了,大概是老爷子受益的,被我赶出去了。”

村支书叹了口气说道:“谁遭上那么一家人也是个麻烦事儿。”

妈妈应到:“谁说不是呢!”

支书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妈妈说:“你这一年干的事儿大伙都看着呢,你也是个厉害的。不要说那家子人了,村里眼红你们的不在少数。建国是个胆小的,你可要自己立起来,看住家了!”

妈妈感激地说到:“谢谢叔提醒,我记下了。”

妈妈知道,在这发家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然决定了,再艰难也要一路走下去,妈妈和村支书聊完天,就回家等着了。

可是等到快晚上了,也没有人来问妈妈心里也是犯了愁的。她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爸爸打白灰还没有回来,妈妈就带着我们在门外石墩上坐着,她望着那深长的街行子,多么希望有一户人家来找她啊。

她越等,心里就越难受,越等就越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异想天开。失落与不甘再加上对前途的怀疑,她的心情沉到了谷底。

在妈妈做那自我纠结的时候,孙大娘串门子回来了。自从妈妈忙着收白菜、买白菜开始,她就很少来我们家了,妈妈决定收粮食她也是不知道的。

这不正好碰上妈妈,她问妈妈:“今天听见你喊收粮食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道:“是啊!是那么想着呢,可是没人来找我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孙大娘一脸八卦地说道:“我说了你也别难过,村里这些人啊,好多都盼不得人好,看见你家发财,大概嫉妒了呗!”

妈妈苦笑着说:“我这只能算赚点小钱罢了,哪能算发财啊!”

孙大娘冷笑了一下说道:“你想想,咱们村有几个像你这样赚钱的!大家伙儿都是守着山傍着那几亩地过日子,你这已经算异类了,不遭人嫉妒才怪。”

妈妈又叹了口气说道:“这得红眼病的人还挺多!连这都能遭人眼红!”

她大概到现在才明白树大招风是什么意思。

孙大娘见妈妈不再说话了,她又开始神秘兮兮地问妈妈:“你知道他们在背地里说你什么不?”

妈妈看了眼孙大娘问:“说什么了?”

孙大娘看了看周围,好像生怕有人听到似的,小声说:“她们说自己男人不顶事,你一个女人再奔达也奔达不起来。还说你想发财想疯了,还不知道怎么坑他们呀!……”

妈妈听了顿时火冒三丈:“我又没偷又没抢,碍着她们什么事了要这么编排我!说这话的有谁?”

妈妈问孙大娘,孙大娘叹口气说:“我可不能告诉你,万一你心里有芥蒂了,怎么办,还是不知道的为好。”

妈妈也知道孙大娘是好意,毕竟她收粮食还要和村里人打交道呢。真的是不知道的为好。

晚上,妈妈和爸爸说了这件事,两个人坐那合计着,想着事情。

过了一会儿,爸爸提议,“要不我们收的时候,稍微比别人贵上一点。”

妈妈想了想否决了爸爸的提议,她说:“一行有一行的规矩,我们这样做会坏了同行规矩的,遭嫉恨就不好了,到时形成恶性循环,谁也别赚钱了。”

爸爸一想,也是这个理。为了这件事,妈妈愁的一晚上没睡好觉,她一直在盘算着怎么能在不破坏规矩的情况下,让村民心甘情愿的把粮食卖给我们。

第二天,妈妈一大早就又去大队喇叭上喊了,喊完后她没有坐以待毙。

她找了几家平日里和妈妈关系好的人家,说明来意后,她们一开始还犹豫着。妈妈一再保证和别人收玉米的价钱一样。

妈妈还答应,她们每够五百斤,妈妈就会额外给她们加一点钱。并告诉他们这是给他们的专属福利,让她们别告诉别人。

当时在那个年代,村里人都很穷,听见妈妈给加钱,就欣然同意了。

等妈妈把这几家谈妥后,晚上就让爸爸赶着驴车去收玉米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不让往外说的事,就越忍不住要说。

才刚过一天,妈妈给福利的消息就在村里传遍了。

第二天一早,就有不少乡亲上门来问妈妈,能不能也让她们沾沾这个光。妈妈爽快地答应了,这样一来,收玉米的路子总算在村里打开了。

其实在村子里就是这样,一旦有几户人家说了你些不好的话,传来传去,原本打算卖玉米的人也会开始犹豫,抱着观望的态度。可一旦有人开了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事情反倒顺利推进了。

等我们收够一车玉米的时候,往城里运却又成了难题。靠驴车拉?显然不现实。妈妈又为此犯起了愁……

经过商量,爸爸和妈妈决定请张叔来帮忙。

张叔依旧开着他那辆拖拉机上山拉石头,可自从经历了那场车祸之后,几乎没人再敢坐他的车了——大家都怕他再出什么意外。

为此,张叔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闲暇时,他好几次来我家,向爸爸抱怨:“我那真是下雨天出的意外,不是我技术不行啊!”

爸爸总是笑着安慰:“没人坐不也挺好?你也省得担那份心。”

张叔叹口气说:“理是这么个理,可心里总不是滋味。”

这一次,爸爸主动找上张叔,他特别高兴。

商量之后,张叔决定跟我们一起收玉米。虽然挣来的钱两家分,但有了他的加入,妈妈就能留在家里边照顾我们,边负责和村里人联络;爸爸和张叔则专门去外村收玉米。这样一来,市场就大了好多倍,收益反而更大了。

收玉米其实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收干透的才行,这样的玉米才容易存放。如果玉米还带湿气,粮站根本不会收。

以前,妈妈一个人在家负责照看玉米晾晒,爸爸只管拉运,从来没在这方面操过心。

可这次加进来的张叔,也是个没经验的。

开头几天,他们收的玉米顺利卖给了粮站,还赚了些钱,两人就有些得意起来,加快了收玉米的速度,再也顾不上什么干湿问题了。

直到有一天,爸爸和张叔拉了满满一车玉米到粮站,负责人检查后却告诉他们:“这玉米水分太大,粮库不能收。”

爸爸和张叔一下子傻眼了,赶忙哀求道:“您就行行好,通融一下呗!”

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都是老熟人了,这生意也要长久做,我不是故意为难你们。”

他指了指粮库的院子,继续说道:“你看,院子就这么大。我要是收下来直接入库,粮食会发霉;要是晾晒,每天收那么多粮,你这点玉米往哪儿摊?”

张叔还不死心,追问道:“难道就真没别的办法了?”

负责人摇了摇头:“你们只能自己拉回去,晾干了再送过来。不过话说在前头,晾干之后重量肯定会少很多,这趟你们估计是赚不到什么钱了。”

爸爸和张叔一听,顿时垂头丧气。两人相互看了一眼,没再说什么,跟负责人道别后,默默掉头准备回家。

来源:爱讲故事的微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