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胡世宗先生始终将酿造高雅作品与塑造高尚人品相融相生,将文学创作与红色宣讲紧密相系,更将书写雷锋、学习雷锋、传播雷锋事迹与践行雷锋精神贯通一体。
交流与断想
一一关于“胡世宗现象”散记之四
[写在前面]
长久以来,胡世宗先生始终将酿造高雅作品与塑造高尚人品相融相生,将文学创作与红色宣讲紧密相系,更将书写雷锋、学习雷锋、传播雷锋事迹与践行雷锋精神贯通一体。
他的足迹遍布边防哨所、军营营区、校园课堂、工厂车间与社区街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讲述雷锋故事、阐释长征精神、宣讲英雄事迹为己任,矢志传播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已然铸就令人敬仰的精神传统。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82岁的胡世宗先生依旧步履不停:从边防哨所到未成年犯管教所,从部队营区到街道社区,从党政机关干部到工厂企业职工,从大专院校讲堂到中小学课堂……
他结合自身厚重的人生阅历,向社会各界坦陈成长历程,畅谈“永不止步”的深刻体悟。这不仅丰富了他大写的诗意人生,更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胡世宗现象”绝不仅限于他坚持60余年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的层面。
社会各界对“胡世宗现象”的关注、朋友圈自发形成的研究热潮,以及胡世宗本人以言行对这一现象的拓展延伸,无不印证其内涵丰盈厚重,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普遍意义。
“胡世宗现象”早年间便已引发社会各界瞩目。纵观其诗意人生,这一现象的核心构成个性鲜明、经历独特——根植诗坛、心系长征、情注雷锋,正是他驰骋诗坛60载、成就自身现象的立足点、支撑点与制高点。
上世纪80年代,胡世宗的成名作《鸟儿们的歌》、老山前线创作的诗集《战争与和平咏叹调》,以及鸿篇巨制《胡世宗日记》,接连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引发轰动与高度关注。军地先后为其作品召开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胡世宗现象”一度成为热议焦点。
“胡世宗现象”也牵动着朋友圈自发的探讨与研究。自2019年起,我常品读胡世宗先生的佳作,留心学习其高尚品格,撰写了百余篇读后感。在他的指导帮助与诸多战友、文友的鼎力支持下,这些文字汇编成《大写的诗意人生——记“战士诗人”胡世宗》《尊师重友——胡世宗和他的良师益友》两书。
胡世宗先生更以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模范行动,持续提升、拓展着“胡世宗现象”的内涵:从《鸟儿们的歌》轰动诗坛到《胡世宗日记》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从《我把太阳迎进祖国》的经久流传到《洪流放歌——我写雷锋60年》的各界好评;从两走长征路创作的《沉马》《血葬》等长征诗代表作,到环球86天写就的《地球是圆的》;从75岁自驾海南并著《一路向南》,到第77部著作《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从坚持数十年面向全国的红色宣讲,到四次向沈阳市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捐赠家庭档案、珍贵书画、图书杂志与书信文稿……
他始终以行动镌刻“生命符号”,书写着“胡世宗现象”的光辉篇章。
近日,我梳理了与战友、文友们关于“胡世宗现象”的交流与思考,将从10月25日起陆续发布,以期助力大家更深入持久地研究这一现象。
2025年10月28日
9月18日傍晚,我与永凯在北陵公园散步,谈及《尊师重友——胡世宗和他的良师益友》汇集成册前的事儿。当初胡世宗先生与我通电话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若请老战友贾凤山将军撰写序言,定是最佳选择。
我拨通凤山的电话后,才知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这般情形下,我们怎忍心再添打扰?世宗先生遂嘱我写几句“开篇语”,我明知才疏学浅,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我告诉永凯,8月15日那本汇编的见面会,胡世宗先生与在场众人都因凤山将军的缺席而憾憾不已。永凯听完全过程,感慨良多,我们便絮絮聊起胡世宗与贾凤山身上那些共通的优长——那份对事的执着、对人的热忱,总在不经意间重叠。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默契,又或许是心有灵犀。归家后,打开手机我竟收到了贾凤山的信息,字里行间带着他惯有的爽朗:“哈哈,兄长就是兄长!过去的工作中,现在的生活中,总是那么的谦谨,总是那么的谦和,特别让我感动。”
他说:“世宗老师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勤奋好学,他的超人智慧,他的超群文笔,他的为人厚道,等等,等等,我从内心敬佩和敬重。研究‘胡世宗现象’,您是那么的倾心倾力,同样让我敬佩和敬重。这件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必未来可期!”
谈及那本《尊师重友》,他坦言:“收到书,看到您为‘胡世宗现象’研究又做出了新的贡献。但您不知道,我内心觉得特别过意不去,因为没有完成世宗老师写几句‘前面的话’的托付。其实,就在那几天,是我治疗最艰难的时候。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很内疚。”
读罢信息,心绪久久难平——有感动,为他病中仍念及承诺的赤诚;有喜悦,为这份跨越病痛的理解与支持;更有沉思,从字里行间,我愈发读懂了什么是高尚人格,什么是良师益友,什么是榜样力量。
贾凤山将军,不仅是共和国的将军,还曾担任吉林省第八届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一手提剑,一手握笔的将军”。他从未缺席“胡世宗现象”的研究,甚至以率先垂范的姿态,起到了引领作用。
2021年,他读罢拙文《大写的诗意人生——记“战士诗人”胡世宗》,便以其标志性的“阅读笔记”,接连写下七篇美文。那些文字,从更高远的视角、更广阔的维度、更深沉的层面,勾勒出胡世宗精彩纷呈的大写人生,赢得一片赞誉。2023年7月17日,他在《不要失去想飞的心》的阅读笔记中,又连续撰写15篇文章推介胡世宗——既是对其作品与人品的双重礼赞,也是对其“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艺术长青”的生动注解,更是对“胡世宗现象”最鲜活的诠释。
《尊师重友——胡世宗和他的良师益友》一书中,便收录了凤山的文章及二人交往的故事:《贾凤山——连篇盛赞胡世宗的作品人品》《双向尊重汇暖流》《异曲同工情深意长》,字里行间都是双向奔赴的情谊。
无论微信交流,还是私下闲谈,凤山总以他的见解为我拨云见日——认识上的点拨,思想上的启发,行动上的引领,让我愈发清晰:研究“胡世宗现象”,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一群人以真诚为笔,共同书写的精神长卷。
断想:
胡世宗与贾凤山,是情真意切的战友,是情投意合的朋友,更是情深意厚的文友。“三友”合一,让他们在工作时相互扶持,退休后彼此惦念,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互为知音。文来信往间,字是载体,情是内核,每一笔都藏着岁月沉淀的醇厚。
“胡世宗现象”的形成,内因固然是根本——是他六十余年笔耕不辍的坚守,是他人品与文品的高度统一;但外因亦不可或缺,正如贾凤山将军这般,以尊重为基,以推介为翼,以学习为镜,用真诚的支持、深刻的共鸣、自觉的践行,为这一“现象”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从来不是单向的照耀,而是一群人彼此辉映,让一束光,变成一片星河。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