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出自10月27日那篇刊登在美国《国家安全杂志》上的文章。文章把目光放在三类陆基弹道武器上:带高超音速滑翔体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能达到数千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以及专门针对航母等海上大目标设计的中程弹道导弹。先把地理和战略环境说清楚:近几年中国在弹道导弹和反
在可能爆发的中美冲突中,三款中国陆基弹道导弹被认为有能力突破第一岛链,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构成实质性威胁,并可能改变局势走向。
这句话出自10月27日那篇刊登在美国《国家安全杂志》上的文章。文章把目光放在三类陆基弹道武器上:带高超音速滑翔体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能达到数千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以及专门针对航母等海上大目标设计的中程弹道导弹。先把地理和战略环境说清楚:近几年中国在弹道导弹和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方向上投入很大,目标就是让第一岛链内的对手、尤其是美国航母编队,动起来要三思。第一岛链从千岛群岛沿日本、绕过台湾、穿过菲律宾往南到婆罗洲,天然把西太平洋一分为二,是战略上的一道线。
先说那种带高超音速滑翔体的类型。它的工作方式有点像电影里常见的场景:助推器把弹体送到高空后抛开,滑翔体在大气层边缘高速滑行并且做机动。因为它速度快、轨迹还会变来变去,雷达和现有的拦截系统想要预测路线、截获它的难度就上来了。外界常把它形容成“打水漂”式的机动,确实给防御端增加了发现和拦截的麻烦。话要讲清楚,这并不是说有了滑翔体就能保准命中,情报侦察、指挥通信、发射时机和掩护都得跟上,单靠弹头自己“跑个花样”还不够。
再看那种射程远、能覆盖更宽广目标圈的反舰弹道导弹。文章里提到它的射程接近4000公里,弹头可以是常规也可以是核,弹头质量大概在1200到1800公斤。这样的射程意味着,不仅近海的航母会被牵制,像关岛这种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基地也会被考虑进来。运用上,这类导弹一般装备在机动发射平台上,能快速转移、藏匿,发射前敌人想精确定位就不容易。命中效果不是单靠导弹本身,更多取决于整个链条:卫星侦察、空中预警、电子侦察、登陆指挥节点和数据链的配合。打个不那么严肃的比方,这就像是一个团队打篮球,靠一个人投三分并不一定赢,传球、策应和掩护都得到位。文中也把DF-26类的能力拿出来说,正是这种把威胁从近海伸到更远后方的设计思想。
第三类,是那种射程在1500公里左右、专门为打击海上大目标设计的中程弹道导弹。它们通常走公路机动发射,发射前难以用卫星或空中平台把位置钉死。对付航母这种会动的目标,单个发射器的作用有限,需要把侦察、指挥和弹道武器连成一个链条,形成协同打击能力。文中引用了2013年在戈壁的演示:当时在沙漠里摆了块大约200米长、模拟航母甲板大小的靶区试射,结果“甲板”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大弹坑。这一幕常被外界当作对海打击能力的直观证据。再有,这类导弹现在也在设计带机动再入能力的分导再入器,理论上能增加在海上目标上的命中可能性。话说回来,把航母比作“走动的活靶”还早,护航编队的多层防护和舰载机的干扰、反制并不是一枚导弹就能轻易突破的。
把这些武器放在一起看,关键点不在单枚导弹能多厉害,而在系统能不能合起来干一票大的。要对海上移动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侦察覆盖要广、发现要及时——卫星、空中和海上平台的联动是必需的。指挥网络必须能抗干扰,数据链不能在关键时刻掉线。还有发射平台要能活下来,后勤和弹药补给也得跟上。再说舰队这边不是没戏:航母战斗群有预警机、导弹防御、舰炮、电子战设备和陪伴的驱逐巡洋舰,构成多层拦截。一次在戈壁的试射能在媒体上刷屏,但实战里要把整个链条压得死死的,难度比单点试验大得多。
文章还能看到一个战略层的观察:航母不仅仅是打仗的工具,它还是一个政治信号。比方说美军把杰拉尔德·福特号派到拉丁美洲那一类活动,更多是在展现存在感、施加政治或心理影响。能威胁到航母运转的武器,影响的就不只是战术层面,还涉及战略和政治判断。
把目光拉回到具体细节,三类导弹在部署和使用上各有侧重。带滑翔体的更强调突防机动、难以预测;远程反舰导弹把打击范围推到整片海域之外的后方目标;中程反舰导弹则在近海形成第一道压迫。要把这些武器真正用起来,需要的不是单点的技术突破,而是整套能力的成熟:全天候的侦察和跟踪、稳定的指挥控制、能迅速转移的发射阵地、以及对方反制措施下的生存能力。媒体里那张戈壁上的“弹坑照片”被反复引用,确实给人直观印象,但现实的战场更像一场有很多变数的棋局,不是靠一两步就能定胜负。
说到这儿,还得提醒:技术会进步,防御也会跟着改进。任何单项能力都有它的局限,也会被对手想办法破解。那张2013年戈壁试验的图一直在流传,人们拿它来讨论导弹对航母的威胁,这种讨论会继续,但实战当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环节在发挥作用。
来源:乐天派奶酪a1Y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