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行业梳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14:54 2

摘要: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是主动安全的核心技术,能有效减少驾驶员分心、疲劳驾驶引发的追尾及碰撞事故。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超 90% 的严重撞车事故由驾驶员失误导致,而 Euro NCAP 研究显示,安装 AEBS 的车辆可减少 38% 追尾事

一、起草背景和意义

安全需求驱动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是主动安全的核心技术,能有效减少驾驶员分心、疲劳驾驶引发的追尾及碰撞事故。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超 90% 的严重撞车事故由驾驶员失误导致,而 Euro NCAP 研究显示,安装 AEBS 的车辆可减少 38% 追尾事故、20%-25% 致命撞车事故及 25%-30% 受伤可能性。当前中国 AEBS 整体渗透率约 60%,但 8 万元以下入门级车型装配率不足 3%,安全配置存在显著 “金字塔式” 分布。

国际标准接轨

欧洲、美国、日本等已通过强制法规要求新车安装 AEBS,中国此次将标准转为强制性,是顺应全球汽车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关键举措。同时,标准技术要求对标国际法规 UN-R152,尤其在弱势交通参与者识别(如行人、自行车)和复杂场景测试(如目标右转、自行车突穿)上全面加严,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标准从 “对标” 迈向 “建标”。

产业升级与政策导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普及,AEBS 作为 L2 级以上自动驾驶的基础功能,其强制安装将加速产业链技术迭代。政策层面,交通运输部已先行要求营运车辆装配 AEBS,此次轻型汽车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全场景安全监管体系。

二、现行标准对比与核心变化

性质转变:推荐性→强制性

新标准替代现行推荐性国标 GB/T 39901-2021,明确要求 “M1 类乘用车和 N1 类轻型货车必须装备 AEBS”,彻底改变此前车企自愿选择的局面。这一调整将使每年近 2500 万辆新车纳入监管范围,覆盖乘用车和轻型货车全品类。

适用范围扩展

车型覆盖:从仅适用于 M1 类乘用车(轿车、SUV 等)扩展至 N1 类轻型货车(总质量≤3.5 吨),填补皮卡、微卡等车型的监管空白,涉及企业数量和车种显著增加。

场景覆盖:新增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要求系统在 20-60km/h 速度区间内应对横穿场景,并新增仿真测试项目(如目标右转、相邻车道静止目标误识别),测试合格率要求提升至 90%。

技术要求升级

功能强制开启:AEBS 默认每次启动车辆后自动开启,车速超 10km/h 后不得人为关闭,确保系统全程有效。

测试方法革新:引入仿真试验(可替代部分场地测试,但至少 30% 需实地操作),提升测试效率与真实性,避免 “纸面合规”。

三、未来汽车系统升级方向与环节

核心系统升级

感知层:需升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提升对复杂目标(如低反射率物体、夜间行人)的识别精度。例如,新标准要求 AEBS 在逆光、雨雾等场景下仍能稳定工作。

决策层:域控制器需集成更强大的算力芯片(如英伟达 Orin、高通 8540),支持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和复杂逻辑判断。同时,AI 驱动的端到端方案(如特斯拉 FSD V12)将逐步替代传统规则算法,提升系统鲁棒性。

执行层:线控制动系统(如博世 iBooster、伯特利 WCBS)需响应速度更快(≤100ms)、制动力度更精准,以匹配 AEBS 的紧急制动需求。

配套环节革新

数据闭环与仿真测试:车企需建立真实路测数据库,用于算法优化;同时,仿真工具链(如中科创达的智能驾驶仿真平台)需求激增,以验证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

功能安全与冗余设计:AEBS 需满足 ISO 26262 功能安全 ASIL-B 级以上要求,涉及硬件冗余(双 MCU / 传感器)和软件故障检测机制。

四、产业链增量测算

市场规模预测

前装市场:按每年 2500 万辆新车、单套系统均价 2000 元计算,前装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叠加后装改装、商用车升级及海外出口,预计 2027 年产业链整体规模达千亿级别。

细分环节:感知层(雷达 / 摄像头)和决策层(域控制器 / 算法)价值占比超 70%,其中毫米波雷达单价约 800-1500 元,激光雷达高端方案可达 4000-5000 元 / 套,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增量驱动因素

渗透率提升:当前 8 万元以下车型 AEBS 装配率不足 3%,新规落地后该区间将贡献超 500 万套 / 年的增量。

技术升级溢价:从纯摄像头方案向 “摄像头 + 雷达 + 激光雷达” 融合方案过渡,带动单车价值量从 800 元提升至 5000 元。

五、上市公司产业链环节解析

(一)感知层:硬件与算法双轮驱动

毫米波雷达

豪恩汽电:测距模块为 AEBS 核心组件,2024 年收入 14.08 亿元,客户覆盖比亚迪、理想等头部车企。

雷科防务:车载毫米波雷达进入百度无人驾驶生态链,技术适配新规高精度要求。

视觉算法

虹软科技:基于计算机视觉的 AEBS 功能已进入实车测试,支持 L2 + 级 ADAS 辅助驾驶。

(二)决策层:域控制器与算法核心

系统集成商

德赛西威: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龙头,AEBS 算法满足 ENCAP/CNCAP 五星标准,配套主流新能源车型。

经纬恒润:AEBS+ACC 控制算法对标国际标准,商用车市场份额 35%,乘用车领域收入增长 210%(2024 年)。

软件与仿真

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仿真测试平台,受益于新规对复杂场景验证的需求。

(三)执行层:线控制动与机械执行

线控制动系统

伯特利:国内线控制动(WCBS)技术领先企业,直接受益于 AEBS 渗透率提升。

亚太股份:自主研发 AEB 系统通过主机厂验证,线控制动产品配套多家车企。

商用车解决方案

万安科技:商用车 AEBS+EBS 系统龙头,参与国家标准制定,覆盖感知 - 决策 - 执行全链条。

(四)测试与认证:合规性刚需

中汽股份:国内首个智能网联试验场运营方,AEBS 强制标准实施将大幅增加测试需求。

(五)综合型供应商:全球化布局

均胜电子:全球第四大汽车安全供应商,整合 AEBS 技术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大众、奔驰等。

六、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核心逻辑

政策确定性:AEBS 强制安装将形成 5-10 年需求周期,类似历史上 ABS 的增长路径。

技术迭代红利:感知与决策环节价值占比提升,具备算法能力和芯片适配性的企业(如德赛西威、虹软科技)将享受估值溢价。

国产替代加速: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等环节国产化率已从 20% 提升至 45%,预计 2027 年突破 70%。

风险因素

技术路线变革:若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可能颠覆现有传感器格局,影响传统毫米波雷达厂商利润。

产能过剩:2024 年以来产业链产能投资超 50 亿元,需警惕价格战风险。

综上,AEBS 强制安装政策将重塑汽车安全产业格局,具备核心技术、规模化交付能力及头部车企绑定的国产供应商(如豪恩汽电、伯特利、德赛西威)最有望受益于千亿级市场红利。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