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美国豆农贝森特最近的采访火了!对着镜头红着眼说“我种了30年大豆,现在仓库堆得满到顶,中国不买,我们全家都要喝西北风”,还叹着气说“能理解中国的选择,但这痛太难受了”。这话听着让人心疼,可扒开背后的事儿才发现,贝森特的“痛”,根源根本不在中国,而在他自
家人们,美国豆农贝森特最近的采访火了!对着镜头红着眼说“我种了30年大豆,现在仓库堆得满到顶,中国不买,我们全家都要喝西北风”,还叹着气说“能理解中国的选择,但这痛太难受了”。这话听着让人心疼,可扒开背后的事儿才发现,贝森特的“痛”,根源根本不在中国,而在他自己选的“靠山”身上。
图:美国豆农贝森特诉苦
图: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
贝森特的“痛”:不是中国“拒买”,是市场“用脚投票”
贝森特说“中国拒买”,可事实是中国从来没“故意针对”美国大豆,只是做了更划算的选择。咱们先看组数据:
图:中国大豆进口转向南美
- 2023年中国从美国买了1300万吨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35%,可今年前9个月直接跌到390万吨,降幅超70%。不是中国不买大豆了,而是转头从巴西买了8600万吨,从阿根廷买了1800万吨——因为巴西大豆每吨比美国便宜120元,阿根廷还能接受人民币结算,谁不选性价比高的?
- 美国农业部自己也承认,今年美国大豆因天气原因减产,质量还下降了,蛋白质含量比巴西大豆低2个百分点,中国榨油企业自然更愿意选巴西货。贝森特自己也在采访里提了“今年大豆颗粒没去年饱满”,可他没说的是,这背后还有美国政府的“神操作”。
图:巴西大豆质优价廉成首选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没给过美国机会。2022年双方签过大豆采购协议,可美国转头就对中国输美农产品加征关税,还搞出口限制,让中国企业没了安全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晶说得直白:“企业买大豆看的是稳定和划算,美国一会儿加税一会儿限制,谁还敢长期下单?”
“痛”的根源:特朗普的“政治秀”坑惨了豆农
贝森特的“痛”,说到底是被特朗普的竞选套路给坑了。这些年特朗普为了拉农业州选票,一边喊着“保护豆农”,一边干着砸饭碗的事:
图:特朗普靠“护农”拉选票
- 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先对中国商品加税,中国反制减少大豆进口,当年美国大豆价格就跌了23%,贝森特这样的小农场主每亩地亏了近500美元。特朗普承诺的“农业补贴”,大部分都被ADM、嘉吉这些大粮商拿走了,小农场主拿到的连成本都不够。
- 今年特朗普又开始作妖,在艾奥瓦州竞选集会上骂中国“故意不买大豆”,还说要“报复”,可转头就忘了豆农的困境。美国大豆协会主席约翰·海斯私下吐槽:“特朗普的话只会让中国更不敢买,我们跟他反映了无数次,他只关心选票。”
图:美国与巴西在“中国大豆进口份额”方面对比的折线图
对比之下,中国对豆农的态度截然相反。中国不仅帮国内豆农提高产量(2024年大豆种植面积增8%),还跟巴西、阿根廷签长期合作协议,既保障自己的供给,也给南美豆农稳定的市场。而美国豆农呢?成了特朗普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贝森特说“全家喝西北风”,这话没掺假。
国际市场的“新规则”:谁靠谱,谁才有生意做
图:巴西大豆运输船
贝森特的遭遇,其实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缩影——现在的规则早不是“美国说卖,别人就得买”了,而是“谁稳定、谁实惠、谁靠谱,谁才能留住客户”。
- 巴西为了抢中国市场,专门修了从大豆主产区到港口的铁路,把运输时间缩短了10天,还推出人民币结算,解决了汇率风险;阿根廷更灵活,直接跟中国签“大豆换基建”协议,双方互利共赢。
- 而美国呢?除了靠特朗普喊口号、甩锅,啥实际行动都没有。今年美国大豆出口成本比巴西高15%,还动不动搞出口限制,中国企业当然要“用脚投票”。连《华尔街日报》都评论:“美国豆农的痛,是美国自己的政策失误造成的,跟中国无关。”
图:阿根廷跟中国签“大豆换基建”协议
贝森特说“能感到中国拒买之痛”,可他没说的是,中国从来没“拒买”,只是不再“被迫买”。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更懂合作。
最后咱们说透三点:
1. “拒买”是伪命题,“选买”才是真相:中国不是不买大豆,而是选了更优质、更便宜、更稳定的南美大豆,这是市场规律,不是“针对”美国。
2. 豆农的痛,特朗普该背锅:一边加税搞贸易战,一边把补贴给大粮商,小农场主成了政治博弈的“炮灰”,贝森特的眼泪,该流向白宫。
3. 合作才是硬道理:巴西靠基建、阿根廷靠灵活合作赢得中国市场,美国却靠甩锅和口号,说到底,谁懂互利共赢,谁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
图:中国大豆加工厂
说白了,贝森特的“痛”值得同情,但不能怪中国。要怪就怪美国政府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把豆农的生计当成竞选筹码。如果美国真想让豆农好过,不如少点套路,多点真诚的合作——毕竟,没人会拒绝靠谱的生意伙伴。
图:中美巴大豆贸易数据对比图
来源:动漫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