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拥有171家博物馆,社会对它们是怎么评价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14:15 4

摘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的缩影,也体现了城市的文明高度。上海是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源地。15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截至2024年末,上海已有备案博物馆171座,全年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个,接待观众超过4千万人次,比2023年增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的缩影,也体现了城市的文明高度。上海是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源地。15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截至2024年末,上海已有备案博物馆171座,全年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个,接待观众超过4千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30%以上,创历史新高。“逛博物馆”已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评价博物馆偏重于从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的角度,并形成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如馆藏品数量、博物馆等级等;对博物馆的评价评估主要来自政府和专家;方式上也习惯于自下而上“有意识申报”的统计数据。至于社会、公众、媒体对博物馆的关注、了解、参与和评价,则鲜有路径和标准。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使得全方面、立体化、数字化对博物馆的评价成为可能。在市文旅局的支持指导下,从2021年起,“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首次发布,今年已是连续第六年发布。从博物馆自身看,它是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的,担负着引领公众回溯历史与文明、体味知识与艺术的独特功能。因此,特别需要重视和了解社会与观众对博物馆的反映;而从社会影响力的维度、与所在区域正相关的指标、以及影响力排名变化等,正是博物馆所需要了解和正视的。它不仅反映了上海博物馆行业的总体状况,还为各博物馆的调整提升提供了依据。


鉴于此,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以客观大数据为基础,搜索上海171座博物馆过去一年的“无意识沉淀”数据,通过自动化全网采集、数据库调用、指标权重确立、云计算等方法,形成“2025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包含总榜和多个分类及特色榜单。


本指数评估体系共由两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为知名度、传播度、参与度、融合度、服务度和转化度,六大指标下共设31个二级指标。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为人所知、为人所传、为人所用”依次构成了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的体系,在此思路下形成了“知名度”、“传播度”与“参与度”三项一级指标;从记忆遗忘理论来看,单单借助外部传播环境的信息运作,打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文化IP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操作。为此,确立了另外三项一级指标,即“融合度”、“服务度”与“转化度”。


一、博物馆社会影响力TOP30


从综合排名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连续多年蝉联前两名,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从博物馆等级看,大型一级博物馆仍居头部地位。前三十中有8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第1位)、上海科技馆(第2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第5位)、上海天文馆(第6位)、中共一大纪念馆(第8位)、钱学森图书馆(第11位)、上海大学博物馆(第16位)、上海鲁迅纪念馆(第28位)等。

从博物馆类型看,行业类博物馆占据榜单半壁江山,上海科技馆(第2位)、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第3位)、上海自然博物馆(第4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第5位)、上海天文馆(第6位)、上海电影博物馆(第7位)、上海玻璃博物馆(第9位)等行业主题类博物馆,以垂直个性化的文化内容吸引众多爱好者,彰显出上海这座城市厚重的产业底蕴。

从经费来源看,171家博物馆中属财政资金类的113座,属非财政资金类的有59座。其中,上海玻璃博物馆(第9位)和上海震旦博物馆(第12位)为非财政资金类的典型代表。根据国际博物馆建设运营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上海应加大力度,研究制定支持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运营的政策,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从整体上加快博物馆建设和活力提升。

其中,TOP10的博物馆有以下特点:

1)上海博物馆连续五年蝉联冠军。该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而享誉国内外,馆藏文物逾102万件,藏品体系种类齐全、系统完整,被誉为“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的顶级艺术博物馆。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的文创收入总计超4.9亿元,其中,上海博物馆以3.83亿元高居榜首。

2)上海科技馆各项数据均表现优异。该馆是全国最热门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备受游客和学生喜爱。虽然该馆于2023年3月31日起闭馆装修,预计2025年底才重新开放,但凭借强大的资源配置、丰富的线上主题展览、强势的分馆加持,上海科技馆实现多渠道全方面覆盖传播。

3)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首次进入前三。该馆是国际展览局唯一官方博物馆和文献研究中心,致力于全球世博文化与创新的展示、推介、教育、培训和文献研究,并为世博文化交流平台。受到2025大阪世博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十五周年的热度带动,2024年世博会相关话题较多,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也首次进入前三。

4)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动科学普及。该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以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

5)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寻访中国与海洋的交集。该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专题类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镇馆之宝是一艘复建的“明代福船”,总长31米、宽约8米,有四五层楼高。

6)上海天文馆感受宇宙级的浪漫。该馆是全球最大天文馆,包含教育、展示、研究、收藏、交互五大功能。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宇宙乐园",以星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跨越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完整宇宙叙事体系。

7)上海电影博物馆再现百年电影的魅力时光。上海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成就,而该馆是目前国内文史资料最多、信息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电影史主题展陈之一,馆内的大量藏品留下了中国电影流金岁月的珍贵记忆。

8)中共一大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该馆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立足上海红色沃土,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党课,同时激活文旅“流量密码”。2024年共计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

9)上海玻璃博物馆是排名最高的非财政扶持类博物馆。该馆全方位地展现了玻璃的基本特性、历史发展、艺术魅力、文化传播、科技知识,以及与人类生活的有趣联系。它是“博物馆+咖啡+商店”融合创新模式的先行者,在“互动性、体验性、国际化、社区化和艺术性”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气质。

10)闵行区博物馆成博物馆界的“网红”。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闵行博物馆凭借各种文物大展,在这几年成功"出圈",吸引诸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延续多年的“博物馆奇妙夜”项目还获评成为上海市博物馆的卓越教育项目之一。


二、革命纪念类博物馆TOP10

作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上海的革命纪念类博物馆也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观众规模,革命纪念类博物馆的得分也普遍较高。

中共一大纪念馆承载着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其各项专题展等活动受到微信、微博、网站的大规模提及,微信指数甚至一度达到550余万。


三、行业类博物馆TOP10

上海行业类博物馆林立,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组成。从本次评估结果看,总榜排名前10中有7座行业类博物馆,显示上海行业类博物馆实力非凡。


四、历史文化类博物馆TOP10

上海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海纳百川,既有综合类如上海博物馆,又有历史事件类如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因此在排名上表现出不均衡的特征。


五、高校博物馆TOP10

高校博物馆虽然在体量、数量上略有逊色,但在博物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与其他博物馆形成了错位发展。

排名第一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已经建立起包含论著、文稿、书信、藏书、报刊、贺卡、勋章证书等20余种类别、全面完整的藏品体系。


六、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排行榜

各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排名相比去年变化较大。其中,闵行区博物馆凭借强势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和影响力一跃进入总榜前十。嘉定博物馆则以“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独特建筑美学,馆藏5465件,见证从海陆变迁到江南望县的千年历史。


七、热搜榜TOP10

热搜榜是通过对博物馆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端的搜索数据加权计算而来,可以反映每一家博物馆的搜索热度。

上海博物馆以超过6500万的微信话题指数和超过8900万的微博话题指数稳居第一;上海天文馆微博话题指数超过5100万;上海科技馆微信话题指数则超过5000万。


八、Z指数榜TOP10

Z指数榜主要体现在抖音、哔哩哔哩和小红书这3款受众较为年轻化平台上的传播与互动程度,反映博物馆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排行榜前3位为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科技馆的两个分馆上海天文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体现出它们在年轻用户群体间的强大号召力。对比三者数据,它们都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表现强劲。


九、排名较上年提升幅度最大的20家博物馆


纵观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20家博物馆(含并列名次),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拥抱新兴技术。除了升幅最大的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创新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大大提升了参观者的传播体验外。总榜排名前列的博物馆也纷纷利用新技术完善自身,如上海博物馆线下“山水江南”数字展、上海天文馆“穿越星河”XR项目、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会VR云逛展”、上海玻璃博物馆NXT元宇宙项目等,都是通过科技赋能,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兼具科技感与文化底蕴的体验。


2)“文博+文旅”融合发展。跨界融合正在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管理处同样上升幅度较大,得益于我国推出的144小时过境免签的相关政策,大批韩国人周末来到上海,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打卡热点。

3)各类活动丰富多彩。2024年,全市各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386个,举办临时展览563场,线上展览428场,出入境展览共32场。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既展示科技、艺术人才成果,又举办本校及兄弟学校文化展,也获得了较大关注。


十、区域博物馆影响力指数

博物馆对提升区域人文品质、扩大社会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和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均有正相关和带动效应。将所在区、镇和街道博物馆数量+这些博物馆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形成所在区域博物馆影响力指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文化密度、综合实力和区域美誉度。

1)区域博物馆社会影响力TOP10


2)镇域博物馆社会影响力TOP20

在106个镇中,宝山区大场镇内拥有5座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巧克力博物馆(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上海木文化博物馆(上海尊木汇木文化博物馆)、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陈列馆),南汇新城镇内拥有2座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安亭镇内拥有3座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按照数量和得分加权,形成前三名。


3)街道辖区内博物馆社会影响力TOP20

在108个街道中,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内有8座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徐光启纪念馆、《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南京东路街道有4座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体育博物馆),陆家嘴街道有6座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上海有恒博物馆、上海宝库匠心博物馆、交通银行博物馆),按照数量和得分加权,分列前三名。


十一、六年来综合影响力TOP30排名变化


2019年至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数量稳步上升,分别为142、149、158、159、165和171座,5年增加了29座。


对本次进入T0P30的博物馆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今年排名比五年前或第一次参评提升的有19家,约占63%,其中提升幅度居前三名的为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和中国证券博物馆;

二是今年排名与五年前或第一次参评相同的有1家,约占3%;

三是今年排名比五年前或第一次参评下降的有10家,约占33%。

上述变动表明,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自身怎样根据市场、围绕需求,不断创新方法、提升服务、苦练内功和改善运营密不可分。


原创作者:胡珊毓 洛克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