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 | 90后策展人严石涵:每做一个展览,都是一场冒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1:59 2

摘要:一排近30件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组成的阵列,几何鱼纹彩陶细颈壶、鸟鱼纹彩陶葫芦瓶、人面鱼纹尖底器被策展人cue到,从观众观看器型和花纹细节的视角,它们的位置需要作调整。

像是在检验仪仗队:“这个太前面了,这个歪了,这件单独做一块基木,做小做高。”

一排近30件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组成的阵列,几何鱼纹彩陶细颈壶、鸟鱼纹彩陶葫芦瓶、人面鱼纹尖底器被策展人cue到,从观众观看器型和花纹细节的视角,它们的位置需要作调整。

转场下一列队,从“庙底沟”的两组陶罐走过来,他对最后一趴呈现的造型效果非常满意,拍照:“泰酷辣!”

这是五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罐。展厅里行走的几分钟时间,文明的进程已经走过了约1700年:相比刚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的纹饰,“马家窑五子”表面已经没有鱼、鸟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密度的网纹。

“星斗”展出的部分文物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5月13日,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进入开馆冲刺阶段,临展“星斗:古国时代的中国”将展出距今约5800-3500年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出土于不同遗址的215件器物。与借展博物馆点交、布展、给文物拍照……所有工作同步进行。

对90后策展人严石涵的人物专访,很自然地成了一次博物馆沉浸式布展体验。

也并非完全无奈,他可能有意为之——在展览中强调体验感,是严石涵非常推崇的一个理念:相比侧重知识传播的展览,他更期待在博物馆打造适合感受和激发灵感的场景,为观众感受到文物本身的许多“感性瞬间”,提供时空场域。

工作5年、策划了20多个展览,严石涵一直在“实验”,他说有点像饮食,“文化产品就像菜肴,需要丰富的味觉体验感”在他电脑里,设计展览导览册的文件夹,叫做“食用手册”,“更好地向观众呈现展品多元的味觉”,是他策展的目标。

从某种角度看,严石涵的这份“食谱”初见成效。他所供职的临平博物馆,在5年时间里先后出了“‘临平记忆’系列展——口述史里的临平”“繁简之间:宝鸡出土青铜器纹饰艺术展”“不器:金文名品与徐天进书作特展”“易水寒光——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展”等备受好评的特展;去年5月,作为区县博物馆的佼佼者,临平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今年又获得了“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这个重要奖项。

黑暗

20:43,巡完“星斗”展厅,严石涵请同事张浩然关掉展厅里的灯光看效果。一圈关了,再试着关了另一圈,现在整个展厅所有的环境灯都熄灭了:全场只剩下每个展柜中有光线,从不同的角度聚焦在文物身上。

去过临平博物馆看展的观众,对这种泛光模式很熟悉,比如去年的“易水寒光——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展”,展厅里几乎是“黑”的。

“易水寒光”展厅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当时展出了一批身世传奇的窖藏金银器(及部分玉器、琥珀和水晶制品):1986年,河北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农民发现这400多件器物时,它们全部装在一坛窖藏里。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批宋辽金时代的物件——近一千年前,它们被匆忙地挤压进一只高度45厘米,口沿40厘米左右的陶瓮里。

2024年,严石涵策展时决定把展厅做“黑”,首先和文物本身的质地有关系。金属器物的反光比较强,一旦打光过亮,拍出来的照片容易过曝。“易水寒光”现场幽暗的氛围,可以凸显金属光亮的质感和细节,观众用手机拍摄也很出片。

布展采用这种冒险的尝试,策展团队对“观众的视觉适应”做了很多实验。“从展厅外的明亮,到序厅里中暗,到正式展厅里的极暗,想模拟的是一个‘进入陶瓮’去探索的感受。”

“易水寒光”展厅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序厅走进展厅的头门,严石涵设计了一个瓮身的正面造型;上方还有一张圆形的金银器集合图,形成了一个容器口沿视角的俯视图。

跨进展厅的这一刻,观众就已经与这400件文物成为共同生命体了。

展外

光线这么暗,也意味着观众很难在展览上读字。严石涵索性不叫你看字了,“我们的展览,尽量不在展柜内放展板,这样能够更加聚焦于展品本身和出片。”

就算是展签上,字也很少。以上“易水寒光”这只这么重要的陶瓮,当时站在展览的结尾处,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展柜;但是它的介绍只有:绿釉陶瓮。其他?没了。

字儿,都在展外。

21:07,当天“星斗”展厅的工作都完成了,严石涵跟张浩然说:“明天(继续)冲!”

寄语“明天”,并不意味着“今天”结束了——远远还没有结束。在展馆附近的垃圾街吃完晚饭,他们两个赶到设计公司。

已经超过22点,这个灯火通明的房间却让人产生错觉:新的一天开始了。

设计公司老板徐哲频精神抖擞地等着:他们要在今晚完成展墙文字、导览册图文的最后一轮核对,明天就要开始印刷了。

粉丝们知道,临平博物馆展特展的展册非常精致。当时《易水寒光》的导览册,32开、22页,全彩高清铜版纸,封面、封底半透明设计:背景故事,金银器的局部放大图、介绍文字,全部在里面。最后三页用来盖展览限定章,除了金银器的图案章,还有一枚“易水寒光”印,这四个原字,由参与了这项考古工作的扬之水先生手书。

满池娇纹金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是一个有机体,生命周期不仅在展期呈现本身,还有前期、后期。社交平台打卡、知识解读、学术交流、观众互动……都是展览的各种有机生态。”严石涵认为,展览现场的生命力或许在于体验,在于与文物的直接对话中获得灵感。知识的获得,在其他侧面。

“博物馆是一个中间角色,或许更侧重审美体验。我们把更多资料分散出去,让更多人和组织参与进来,做更多有想象力的事情。”他希望观众在展厅里看展时,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好看’,他们会有兴趣看,看不懂也没有关系。”

连接

说出“看不懂也没关系”,并不是严石涵作为策展人的高姿态站,他完全能体会到观众的压力,因为他自己曾经就是一名看展焦虑份子。

严石涵在伦敦求学时,博物馆专业的很多课程都在大英博物馆现场教学,他经常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博物馆里画画。他当时会不理解:他们知道自己在画什么吗?

严石涵以前看展览一定需要事先做功课,“很怕看不懂,不知道看什么,很慌。”

后来他逐渐摆脱了这种紧张,一来因为许多展览太过宏达,完全啃不完所有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他很想分享给大家“如果你在博物馆看到一样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这种快乐感是很直接的。”

严石涵在英国

除了读资料,观众有很多方法可以和展览、展品连接。比如,还是画画这件事情。

后来有一年因为学校的实践课程,严石涵被迫需要带着小朋友在博物馆画画。当时三星和大英馆合作一个项目叫“雅典娜的礼物”,通过电子拼图,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参观帕特农神庙。活动结束时,主办方给每人一张纸画画。

严石涵也画了。他很意外,“动手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跟器物之间的连接。”

严石涵后来和浙江省考古所所长方向明老师交流——方老师早以“文物手绘大师”出圈——他一直说,考古一定要手绘,因为需要画,所以要观察,因为画,就跟物质产生了连接。

那次在大英画画,严石涵产生了更多了解博物馆展品的情绪和欲望。他后来经常和临平博物馆的同事开玩笑,以后可以给观众发一张纸,看完展览画画儿,便宜又有意思。

严石涵手绘的玉器

后来有没有在展览中给观众发纸,我还没有向严石涵求证,但是那天在“星斗”的展厅,我也无意中体验了一次通过画画与器物勾连。

因为现场展签全部还没有放出来,我在“无字”的情况下已经有点慌,手机还没电了,“脑腐时代”啊,怎么记下来策展人跟我讲的这个、那个罐子……几千年里的一堆鬶(guī)盉(hé)斝(jiǎ)罍(léi)卣(yǒu)甗(yǎn)?!

我被迫画图做笔记。

画到仰韶文化的一只人面鱼纹陶罐,我完全被精致的图案吸引:这位女士好洋气,戴了一副墨镜?

“星斗”展出的一只仰韶文化人面鱼纹陶罐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你看反了:这里(我说的“墨镜”区域)是脸颊,这是她的眼睛和鼻子,(画画的人)还画出了眉毛甚至眉肱骨。”

因为这只罐子的底部是锥形,布展未定型时它还倒立在展柜里。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第一次调动全部的感官,与博物馆里7000年前的器物甚至是与先人,有了一回神交。

后记

1:16,严石涵他们在设计公司的校对工作结束了。对的,时间已经到“明天”5月14日了。这天的沉浸式采访也结束了,整整持续了13个小时。严石涵很(为我感到)高兴,“你经历了‘博物馆吗喽’全套”。

在介绍他们部门,杭州市临平博物馆陈列艺术部时,严石涵说就有他和张浩然。也就是说,光鲜的“策展团队”背后,有且只有“唯二的吗喽”,一个93年的主任,一个96年的员工。

5月13日离开“星斗”展厅的时候,严石涵拍下了这件松泽文化时期的“三足鸟型陶盉”,“它很吗喽耶。”

我原本计划在观摩布展时见缝插针地完成采访,没想到严石涵的“缝”太少了,玉架山馆展厅布展的每个环节都要盯,中间还岔回临平博物馆去押送了一趟文物,他索性邀请我一起“嵌进缝里去”。

他说一个展览就像是一部电影,文物是演员。“现在观展已经不仅仅是文物追星,而更加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好的叙述会给观众带来灵感。”

那么5月13日我体验了一次“导演”的工作日常,才知道触发观众“灵感”的背后,是那么具体、琐碎的苦功夫。比如,校对展墙文字时,三人小组的方法是逐字读。12:20,人的注意力几乎到达极限时,洪亮的男声朗读响彻房间,严石涵和高浩然一面找出专业上、文字上的错误和疏漏。

这些最后将呈现在展览中的文字,来自数十万字的考古报告和其他素材的积累,它们就是“台词”。在“电影”里说些什么,留白在哪里,都是策展人留给观众的隐形任意门。

2025年5月15日凌晨3点,“星斗”布展结束,陈列部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同事们的合照。中轴线上,前方严石涵,后方张浩然。

因为这次偶然的采访,我记录下了一则展览“背后”的侧记。按照严石涵的说法,已经参与到一场展览的生命历程中。

我还没有这么崇高的感觉,但是身体已经出现博物馆模式的条件反射,第二天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子挎包的网纹、编织纹图案,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BV、YSL,而是,马家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