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超模分手后不哭诉,而是去跑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0:06 1

摘要:2021年9月,北京某公园。清晨六点,天光微亮,薄雾未散。金大川与雎晓雯并肩慢跑,汗水在晨光中闪烁,像两颗被生活打磨过的钻石。他们拉伸、喘息、相视一笑,甚至在车内轻轻一吻——这一幕被狗仔镜头捕捉,引爆网络。

为什么超模分手后不哭诉,而是去跑步?

周玲玲

2021年9月,北京某公园。清晨六点,天光微亮,薄雾未散。金大川与雎晓雯并肩慢跑,汗水在晨光中闪烁,像两颗被生活打磨过的钻石。他们拉伸、喘息、相视一笑,甚至在车内轻轻一吻——这一幕被狗仔镜头捕捉,引爆网络。

人们热衷八卦,却少有人问一句:为什么是跑步?

不是夜店,不是酒局,不是网红打卡地,而是清晨六点的公园跑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金大川,189cm的男模,曾与春夏高调恋爱,又在2019年黯然分手;雎晓雯,维密超模,常年穿梭于巴黎、纽约的T台,却在30岁后选择回归日常。他们没有在分手后沉沦,没有在聚光灯熄灭后崩塌,而是在跑步中重建秩序。

跑步,早已不是一项运动,而是现代人对抗精神溃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我们不是在跑步,是在逃离崩溃

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像一根绷到极限的橡皮筋。

职场内卷、房贷压力、亲密关系危机、社交媒体的焦虑投喂……我们每天被信息洪流冲刷,被绩效指标鞭打,被“别人家的生活”反复碾压。深夜刷手机到三点,白天靠咖啡续命;嘴上说着“躺平”,身体却在凌晨三点惊醒,心跳如鼓。

我们不是不想好好活着,而是不知道怎么好好活着。

于是,有人选择暴食,有人沉迷短视频,有人用酒精麻痹神经——而另一群人,选择了跑步。

跑步不需要门票,不需要装备齐全,甚至不需要观众。你只需要一双鞋,一条路,和一个决定:今天,我要为自己跑一次。

金大川在与春夏分手后,没有接受采访哭诉,没有发长文控诉,而是默默开始了晨跑。三年如一日。他说:“跑步时,我只听见自己的呼吸,世界终于安静了。”

这何尝不是千万都市人的缩影?我们在跑步中,短暂地夺回对身体的控制权,对时间的支配权,对情绪的解释权。

跑步,是成年人最低成本的心理治疗。

二、跑步的真相:痛苦是必经之路,但也是解药

很多人以为跑步很爽。错了。

真正的跑步,前20分钟是煎熬。腿酸、气喘、想放弃。只有熬过那个临界点,内啡肽才会如约而至,带来一种近乎神性的平静。

这像人生——所有值得的事,都始于痛苦,成于坚持。

金大川曾说:“我跑5公里时想放弃,跑10公里时想骂人,跑完15公里,我原谅了全世界。”这句话看似夸张,却道出了跑步的哲学:你必须先穿越地狱,才能抵达天堂。

现代人最缺的,不是方法,而是“穿越地狱”的勇气。

我们想要速成:三天瘦10斤,七天逆袭人生,一个月财务自由。可现实是,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是缓慢、枯燥、重复的。

跑步教会我们的,正是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雎晓雯在维密落选那年,体重失控,情绪崩溃。她没有去整容,没有换团队,而是每天清晨5点起床跑步。她说:“跑步时,我不再是‘超模雎晓雯’,我只是‘一个在喘气的女人’。这种平凡,反而让我找回了自己。”

跑步剥离了我们的社会身份,只留下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呼吸、迈步、坚持。

三、明星也在跑,但他们跑的不是流量,是救赎

别误会,我并非鼓吹“明星跑步=高尚”。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是明星,才更需要跑步。

在镜头前,他们必须完美:皮肤无瑕、身材紧致、笑容标准。可镜头之外,他们和我们一样会焦虑、失眠、自我怀疑。

金大川与雎晓雯的“公园吻”,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恋情,更因为那种松弛感——两个被聚光灯灼伤的人,在跑步中找回了自然的状态。

这正是当代人最稀缺的东西:松弛感。

我们活得太紧了。紧到不敢犯错,不敢休息,不敢说“我累了”。而跑步,是一种合法的“放空”。你不需要高效,不需要产出,只需要存在。

跑步,是唯一一项允许你“浪费时间”却仍被赞美的活动。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在跑步时,反而更容易获得灵感、做出决策、看清关系。因为大脑在有节奏的运动中,会自动清理垃圾信息,重组思维碎片。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能显著提升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那是负责理性、规划与自控的大脑区域。

所以,跑步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

四、如何开始?三个“反常识”跑步心法

很多人说:“我也想跑,但坚持不了。”其实,不是你懒,而是方法错了。

心法一:别追求“跑得远”,先追求“跑得爽”

新手最大的误区,是上来就挑战5公里、10公里。结果第二天腿废了,信心崩了。跑步的起点,不是距离,而是愉悦感。

建议从“快走+慢跑”交替开始,每次20分钟即可。重点是:让身体记住“跑步=快乐”,而不是“跑步=酷刑”。

心法二:不要独自硬扛,要“社交化跑步”

金大川和雎晓雯之所以能坚持,部分原因在于“结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孤独的坚持极易崩塌。

你可以加入跑团,或约朋友每周跑一次。哪怕只是发个朋友圈打卡,也能激活“承诺一致性”心理——你会为了不打脸而坚持。

心法三:把跑步当作“移动冥想”

跑步时,别听播客,别刷短视频,就专注呼吸和脚步。感受脚掌落地的触感,风吹过皮肤的温度,心跳的节奏。

这种“正念跑步”,能有效缓解焦虑。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正念跑步,效果堪比抗抑郁药物。

五、跑下去,你终将与自己和解

2025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跑步。

AI取代工作,算法操控情绪,人际关系日益原子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存在性孤独”。而跑步,是少数能让我们真实触摸到自己存在的方式。

当你在凌晨的街道奔跑,路灯拉长你的影子,汗水浸透衣衫,那一刻,你不是打工人、不是父母、不是谁的前任或备胎——你只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对抗熵增,在创造秩序。

跑步,是平凡人最英雄主义的行为。

金大川和雎晓雯的故事,终会淡去。但他们在晨光中奔跑的身影,却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无数人的清晨。

所以,别等“准备好”再开始。穿上鞋,推开门,跑起来。

你不需要跑赢别人,你只需要跑赢昨天的自己。

当你跑过第100个清晨,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你夜不能寐的烦恼,早已被脚步甩在身后。

而前方,是更轻盈的你,和更辽阔的世界。

跑步,是成年人最低成本的心理治疗。

我们不是在跑步,是在逃离崩溃。

所有值得的事,都始于痛苦,成于坚持。

跑步剥离身份,只留下生命本身。

跑步,是平凡人最英雄主义的行为。

你不需要跑赢别人,只需要跑赢昨天的自己。

来源:大栗树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