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忆2018年俄罗斯向中国交付的首批4架苏-35战机飞抵河北沧州训练基地时,那是非常激动的!这款被誉为“四代半巅峰”的俄制尖端战机正式入列中国空军。
据防务军事报道,回忆2018年俄罗斯向中国交付的首批4架苏-35战机飞抵河北沧州训练基地时,那是非常激动的!这款被誉为“四代半巅峰”的俄制尖端战机正式入列中国空军。
彼时,中国自主研制的歼-20已进入量产阶段,五代机时代即将开启,为何仍要重金引进一款“上一代”机型?
一、矢量发动机:让“眼镜蛇机动”成为家常便饭的空中魔术
苏-35最令西方忌惮的,是其搭载的117S矢量发动机。这款推力达142千牛的“心脏”,不仅让战机推重比突破1.1(远超F-22的1.08),更通过三维矢量喷管实现了360度喷流转向。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苏-35表演的“眼镜蛇机动”让全球震惊:战机以1200公里时速骤然抬头,机身与地面角度拉升至110度,如同被无形之手托举的猛禽。这种超机动能力在近距离格斗中堪称“降维打击”——当F-22还在依赖二元矢量喷管完成有限机动时,苏-35的飞行员已能在失速临界点完成“落叶飘”“螺旋翻转”等高难度动作。
但矢量发动机的价值远不止于特技表演。据空军专家傅前哨分析,其三维矢量技术为国产发动机研发提供了“活教材”。俄罗斯工程师在材料耐高温(喷管耐受1900℃)、结构强度(钛合金占比达40%)等领域的突破,直接推动了中国涡扇-15发动机的预研进程。如今歼-20换装国产矢量发动机后展现的“眼镜蛇机动”,正是对苏-35技术消化吸收的最好证明。
二、雪豹-E雷达:穿透隐身外衣的“火眼金睛”
若说发动机赋予苏-35“拳脚功夫”,其搭载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则锻造了“透视之眼”。这款直径达1.2米的天线阵列,对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达400公里,相当于在200公里外锁定一架民航客机。更绝的是,其背靠背双波束设计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攻击8个,且具备对后方目标的“越肩攻击”能力——当敌机从尾后偷袭时,苏-35的R-73M2导弹仍能凭借后视雷达锁定目标,完成“反咬一口”的绝杀。
这种探测能力在实战中价值惊人。2015年叙利亚战场上,苏-35曾创下“超视距击杀”纪录:在250公里外锁定一架土耳其F-16,发射的R-77-1导弹穿透云层直接命中目标。中国空军将其部署在南海岛礁后,配合空警-500预警机的数据链,形成了对美军F-35的“雷达压制圈”——即便对手开启隐身模式,苏-35仍能通过红外搜索系统(IRST)在50公里外发现其尾焰。
三、实战淬炼:从叙利亚到东海的“磨刀石”
苏-35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参数,更在于其经受过战火考验的实战基因。2015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内战,苏-35编队首次实战便创下“零战损”神话:凭借超音速巡航能力(1.5马赫持续飞行),战机在敌方防空火力圈外完成精确打击,其携带的Kh-31PM反辐射导弹曾单日摧毁23个防空阵地。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经验,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宝贵的非对称作战样本。
在东海方向,苏-35的“雪豹-E”雷达与电子战系统组成“电磁铁幕”。2022年台海演习中,苏-35编队曾模拟突破第一岛链:其电子对抗吊舱可同时干扰4个方向的雷达信号,配合电子战飞机形成“电磁迷雾”,使敌方预警机无法有效引导拦截。这种“软杀伤+硬摧毁”的组合拳,正是未来空战的关键能力。
四、战略价值:填平五代机服役前的“战力鸿沟”
尽管歼-20已列装部队,但五代机高昂的造价(单架超1亿美元)和严苛的维护要求(出动率仅为苏-35的60%),决定了其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铺开。苏-35的入列,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窗期。其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挂载副油箱可达3500公里)和12吨载弹量,使其成为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的“空中重锤”。在南海岛礁部署时,4架苏-35即可控制半径500公里的空域,相当于用三代半战机实现了五代机的部分威慑效果。
更关键的是,苏-35的引进加速了空军体系化作战能力建设。其与运-20运输机、空警-2000预警机构建的“战略投送三角”,在台海方向演练的“跨昼夜奔袭”任务中,创下12小时内完成3000公里转场、4次空中加油的纪录。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正是应对“混合战争”的关键。
五、技术反哺:从“买装备”到“学体系”的跨越
引进苏-35绝非简单的“买买买”,而是通过逆向工程实现技术跃升的契机。俄罗斯在发动机叶片冷却技术(单晶涡轮叶片耐温1900℃)、复合材料应用(占机身重量35%)等领域的积累,为中国突破航发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沈阳飞机制造厂曾拆解苏-35的AL-41F1S发动机,其三维矢量喷管设计直接启发了涡扇-15的喷管调节机构。
这种技术转化在无人机领域尤为明显。苏-35的“忠诚僚机”概念试验(与S-70“猎人”无人机协同),促使中国加速研发攻击-11无人机。如今,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作战模式,其技术源头正可追溯至苏-35的实战经验。
从冷战时期的苏-27到如今的苏-35,中国空军引进的不仅是几型战机,更是一种“体系化作战思维”。在五代机主导的未来战场,四代半战机不会被完全取代——正如美军仍将F-15EX与F-35混编,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角色,恰似航母战斗群中的“带刀护卫”。
专家称,苏35战机在空天博弈的新赛道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选项,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双引擎。
来源:欧罗风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