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晓明和儿子下五子棋的视频火了,可没人真正在意那盘棋怎么下,大家只看懂了他手里攥着的不是棋子,是票房。
黄晓明和儿子下五子棋的视频火了,可没人真正在意那盘棋怎么下,大家只看懂了他手里攥着的不是棋子,是票房。
视频里,小海绵穿着小雨衣,手里举着一束花,站在片场外等爸爸。
雨不大,但他没躲,也没让助理替他拿。
黄晓明走出来,蹲下来接花,没说“宝贝真乖”,也没摆拍式地亲脸,只是低头闻了闻花,然后牵着儿子的手往里走。
接下来的画面,是父子俩坐在一张小桌前,面前摆着五子棋盘,黄晓明一边笑一边故意走错一步,让孩子赢。
孩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喊着“爸爸笨”,黄晓明就跟着笑,笑得有点喘。
后来镜头切到写作业,孩子皱着眉,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黄晓明在旁边指指点点,语气不急不躁,但眼神里透着累。
这些画面没滤镜,没配乐,连字幕都没打,就是手机拍的,像普通人家晚饭后的一段录像。
可就是这段录像,两天内播放量破两亿。
评论区一半在夸“这才是好爸爸”,另一半在骂“新片票房惨,拿儿子当道具”。
没人问孩子今天是不是真开心,也没人关心黄晓明是不是真的想拍这个视频。
他们只看结果——黄晓明的新电影《最后的真相》首周票房三千多万,离预期差了一半。
而他上一次和儿子公开同框,是两年前的儿童节,当时他发了一张照片,配文“陪你长大,是我最大的责任”。
现在,他发了一段视频,没人再提那句话,只盯着他有没有“借儿子炒热度”。
问题是,他真的在炒吗?
如果真想炒,他会选在电影上映前三天发视频,而不是在票房已经定型、口碑也基本崩了的时候。
他不需要靠儿子来骗人看一部没人想看的电影。
观众不是傻子,三千万票房摆在那儿,不是靠一个孩子送花就能翻盘的。
真正让人心寒的,是大家默认了:明星的爱,都得有目的。
你陪孩子写作业,是想博同情;你接孩子放学,是想洗白人设;你笑得自然,是剧本写好的桥段。
我们不再相信一个父亲会因为单纯想和孩子玩,就打开手机录一段视频。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所有温情,都当成营销工具。
可黄晓明不是第一次被这样怀疑。
他和杨颖离婚后,孩子归他带,媒体天天盯着他是不是“冷落儿子”,是不是“找新女友就不管孩子”。
可没人问,一个单亲爸爸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餐,晚上十一点还在改剧本,中间抽空陪孩子写作业,这需要多少体力和时间?
没人问,孩子为什么能在镜头前笑得那么放松,是因为他爸从没在孩子面前哭过、骂过、抱怨过离婚的事。
他没在采访里说“我一个人带娃多难”,也没在社交平台晒过孩子睡着的照片,他只是在孩子写错题的时候,说了一句:“再来一次,你肯定能对。
”
这不像一个想靠孩子上热搜的人,这像一个怕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拼命装得轻松的人。
我们总说明星该保护孩子隐私,可当我们把每一个温柔瞬间都当成“精心策划的公关”,我们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被看见的权利。
如果一个父亲陪孩子下棋,必须被怀疑是为新片宣传;如果一个妈妈带孩子买衣服,就得被说成“人设营销”;如果一个孩子笑,就得被分析“是不是被训练过”——那我们到底在保护谁?
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不愿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不带算计的爱?
黄晓明不是完人,他演过太多油腻角色,也走过太多争议路。
可这一次,他没发长文,没开直播,没请水军,只是把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视频放了出来。
他没说“我是个好爸爸”,他只是让儿子赢了一盘棋。
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一个父亲在利用孩子,也不愿相信他只是想陪陪孩子?
为什么我们对明星的爱,永远预设了动机?
为什么我们对普通人的一句“今天陪孩子写作业真累”,觉得是真话,对黄晓明说同样的话,就觉得是演戏?
这不是黄晓明的问题,是我们太累了,累到不敢再相信任何不求回报的温柔。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爸爸,明明自己快撑不住了,却在孩子面前笑得像个没事人?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希望那个爸爸,真的只是想陪孩子下盘棋,而不是为了卖票?
你敢不敢,这一次,信他一次?
来源:云中赏明月的闲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