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之王”RSV强势回归!消失数年,为何今年“卷土重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23:19 1

摘要:现在临床上遇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焦虑:“医生,我家宝宝喘的得像拉风箱,吃药没有什么用,雾化吸入和打针怎么效果不好?”不知道各位是否也遇到这样情况。目前确实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特效药物,更多的是对症处理。#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儿童健康#科普#儿科专家#免疫

现在临床上遇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焦虑:“医生,我家宝宝喘的得像拉风箱,吃药没有什么用,雾化吸入和打针怎么效果不好?”不知道各位是否也遇到这样情况。目前确实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特效药物,更多的是对症处理。#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儿童健康#科普#儿科专家#免疫债#毛细支气管炎#儿童肺炎#育儿

最近,各位宝爸宝妈的朋友圈和自媒体,是不是都被宝宝的“咳喘”刷屏了?儿科门诊和病房人满为患,一床难求。

而导致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发现绝大多数是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很多家长都纳闷了:这个RSV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前几年疫情期间和之后一段使用“风平浪静”,今年却突然如此凶猛,仿佛“卷土重来”?

一、 认识一下:RSV,儿科的“隐形之王”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对手是谁。

RSV,全称“呼吸道合胞病毒” 。

它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但在儿科,它绝对是“重量级”选手。我们常称它为“病毒之王”,为什么?

• 因为它“战绩辉煌”: 在新冠出现之前,RSV是导致全球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第一大病原体。

• 因为它“无法逃脱”: 几乎100%的孩子,在2岁之前都会被它“亲密接触”至少一次。

对大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感染RSV可能就是一场“重感冒”,流流鼻涕、咳嗽几天就好了。

但对小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和有基础病的宝宝来说,RSV可能是致命的。

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喘憋”,因为它会攻击宝宝最细小的气道(毛细支气管),导致黏液堵塞、气道痉挛,孩子会呼吸急促、喘息,甚至缺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宝宝最后需要住院,甚至上呼吸机。

二、 核心揭秘:消失的数年,为何RSV今年“王者归来”?

这是所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前几年我们几乎听不到RSV的消息,它仿佛“消失”了?而今年,它却像“出笼的猛虎”一样扑向我们的孩子?

答案很简单,藏在两个热词里:“防疫屏障” 和 “免疫债”。

1. 过去的数年,为了对抗某种新病毒,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学校停课!

这些“防疫神器”,在挡住新冠病毒的同时,也像一个“金钟罩”,把RSV、流感、腺病毒等几乎所有的呼吸道病毒,都严严实实地挡在了外面。

RSV的传播能力本就不如新冠,在如此严密的防护下,它几乎失去了所有传播的机会。临床上这些年发现这种病毒非常少见了。

2. “免疫债”到期!“小白”宝宝集中“补课”

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却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想象一下:

• 在往常: 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生儿(比如2019年出生的)在秋冬季感染RSV,他们生病、康复,获得了宝贵的免疫力。

• 在过去三年出生的宝宝们,在“金钟罩”的保护下,长到了1岁、2岁、3岁。他们非常“干净”,但也非常“脆弱”——他们的免疫系统,从来没有见过RSV,是完完全全的“小白”。

现在,“金钟罩”解除了。我们摘下口罩,孩子重返校园,社会恢复了正常的社交。

RSV病毒,也回来了。

当它重返人间时,它面对的是什么?

往年,RSV只需要对付当年出生的0-1岁宝宝。而今年,它面对的是0-1岁,1-2岁,2-3岁,甚至3-4岁的孩子,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的易感人群库!

所以,不是病毒变异了,也不是病毒变强了,而是我们的孩子,尤其是1-4岁的这批宝宝,对它太“陌生”了,导致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出现哪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我必须提醒大家,RSV的“狡猾”之处在于它进程很快。大部分孩子是轻症,但家长必须学会识别“重症信号”。特别是哪些小婴儿,早期就是普通感冒比如流涕打喷嚏,轻微咳嗽,甚至不发热,但是一定进展通常非常迅速,甚至呼吸困难。

如果孩子只是以下症状可以居家观察:

• 流涕、打喷嚏

• 轻微咳嗽(干咳)

• 中低烧(38.5℃以下),但精神状态良好

您可以在家对症护理: 多喝水、用海盐水喷鼻、开加湿器、按医嘱用退烧药。(注意:RSV是病毒,头孢、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无效!)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立即前往医院:

1. “喘”:能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像小猫叫),或者咳嗽声音深沉,像小狗叫(警惕喉炎)。

2. “促”:呼吸明显加快、费力。

• (可以教家长一个简单方法:安静状态下,数孩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2月龄以下 > 60次;2-12月龄 > 50次;1-5岁 > 40次,即为呼吸急促。)

3. “凹”:孩子呼吸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骨间隙出现明显凹陷(俗称“三凹征”)。

4. “蔫”: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不吃不喝。

5. “紫”:口唇、指甲周围发紫(这是严重缺氧信号!)。

6. 高烧不退: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退烧药效果极差。

如何保护易感的孩子?

在这场“免疫补课”大潮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错峰感染”,并且保护好最脆弱的那群宝宝(6个月以下)。

1. 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

RSV不仅通过飞沫传播,更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全家人(尤其是从外面回来的人)抱孩子前,必须用肥皂流水洗手!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2. 拒绝亲吻

成年人感染RSV就是小感冒,但你打个喷嚏、亲宝宝一口,就可能把病毒传给孩子。家里有感冒症状的成年人,请自觉戴口罩、远离宝宝。

3. 少去“高危场所”

在RSV流行季,尽量不要带小婴儿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室内游乐场)。

4. 清洁与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清洁宝宝经常接触的玩具、门把手、桌面。

5. 高危儿接种保护性抗体

如果是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病或免疫缺陷的宝宝,请务必咨询当地临床儿科医生,讨论是否需要使用尼塞尔单抗进行预防性保护。一次注射,守护整个流行季,尼塞韦单抗您了解吗?看看权威文献怎么说?

这场RSV的“反扑”,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后疫情时代”恢复正常秩序的必经之路。虽然没有特效药物,临床症状好转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如果原本健康的儿童家长请不要过度恐慌,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安全熬过,从而获得免疫保护作用。

请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焦虑的宝爸宝妈!您家宝宝“中招”了吗?您有哪些护理和治疗的妙招?或者您还有哪些疑问?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指南这些治疗不常规推荐和临床治疗矛盾,到底谁搞错?为什么最近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变得不典型?

请在评论区分享,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如果有类似问题可以给我留言,请转发分享给身边朋友,每天分享一点点儿童健康知识,每天进步一点点,点个赞或者在看,让更多家长了解到儿童疾病的相关的科普知识。如果需要儿科专业咨询,可以通过好大夫在线APP,找柯友建主任。

来源:柯大夫儿科科普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