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新天皇御即位纪念展的展品中,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奈良时代(对应中国唐代)正仓院宝物,曾引发广泛关注——它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的兰奢待。作为日本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东方名香,这块香木的身世与命名,至今仍萦绕着层层文化意趣。
在日本新天皇御即位纪念展的展品中,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奈良时代(对应中国唐代)正仓院宝物,曾引发广泛关注——它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的兰奢待。作为日本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东方名香,这块香木的身世与命名,至今仍萦绕着层层文化意趣。
学界对兰奢待的原产地尚未形成定论。它公认源自东南亚的黄熟香,日本米田教授通过研究进一步推测,其具体产地可能在越南或泰国;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块香木或许来自中国海南。关于它的传入路径,传说与中国有关,但缺乏明确史料佐证。更有趣的是,最初入藏正仓院时,这块香木似乎并无专属名称,后世推测“兰奢待”一名大概率由东大寺的僧侣所取,只是这一过程并未留下文字记载,反而让“为何叫兰奢待”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疑问。
关于“兰奢待”一名的由来,学界与香界至今仍有多种解读,每种说法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视角。有一种观点聚焦字形暗藏的玄机:“兰奢待”的繁体“蘭奢待”中,其实藏着“东大寺”三字——“蘭”字含“东”,“奢”字藏“大”,“待”字寓“寺”,有人认为这是东大寺借香木扬名的巧妙设计,暗含类似“软文广告”的意味。另一种看法则更侧重意境的营造,认为取名者刻意不明确“兰奢待”的具体含义,只为留下一份似懂非懂的幽美与神秘,让人们对这一香名产生无限遐想,或许它本就是一个单纯为香木赋予的雅致铭号。
还有解读将名字与中日香文化的交融联系起来。这种说法认为,兰奢待源自中国,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珍视兰与麝的香气,“兰奢”中的“奢”或许是“麝”的谐音,用“兰奢”二字既点明香木的珍贵,也暗喻其香气的优雅美好。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的孙亮主任,则从文献中找到了另一条线索:日本室町时代古典文学家一条兼良(1402-1482)在《尺素往来》中提及“兰麝袋”,其日语发音与“兰奢待”一致,因此推测“兰麝袋”才是这一香木的名字本源。结合文化语境来看,孔子曾言“兰为王者香”,李时珍也提到“麝之香气远射”,“兰麝袋”的原意,或许就是“装着能远播王者之香的袋子”。
佛学界的解读则为这个名字增添了宗教色彩。佛缘网站援引《佛学大词典》称,“兰奢待”是胡语,本有褒美之意,还提到东晋丞相王导曾对胡僧说“兰奢待”,引得僧人喜悦,因这是胡语中的赞誉之词;也有说法将“兰奢”与梵语“兰若”联系起来,“兰若”意为空静、闲寂,“待”则是候待,因此“兰奢待”可理解为“在闲寂之处候待”。而在诸多解读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说法尤为值得重视。丁福保是集医学、佛学、古泉学于一身的大家,他耗时八年,以日本学僧织田得能的《织田佛学大辞典》为基础,参考多种佛教典籍,编成了中国首部新式佛学辞典——《佛学大辞典》,这部著作在佛学界极具权威。书中明确指出,“兰奢待”源自胡语,核心含义是“指物之善者”,即用来称呼美好的事物。
若从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综合考量,丁福保的解读似乎最能贴合僧侣为香木命名的初衷。将兰奢待定义为“善之物”,既精准概括了香木本身的珍贵,又寄寓了“诱发人善性”的深层期许,让这一香名不仅承载着物质层面的价值,更蕴含了丰盈而绝美的文化意涵。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