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是消化病学领域的国际盛会,也是专家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进展的重要平台,由欧洲胃肠病学联合会(UEG)组织举办。2025年欧洲消化疾病周于2025年10月4-7日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有来自全球115个国家或地区的110
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是消化病学领域的国际盛会,也是专家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进展的重要平台,由欧洲胃肠病学联合会(UEG)组织举办。2025年欧洲消化疾病周于2025年10月4-7日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有来自全球115个国家或地区的11000多名专家参会。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团队凭借其在肝硬化、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基因结构探索、生物衰老与消化疾病关联以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哮喘共病等多领域的深入研究,在本次大会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4项口头发言(Oral presentation)、13项口头壁报(Moderated Poster)展示机会以及6项研究获得了旅行资助(Travel grant)。同时,张雅洁硕士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大会颁发的“国家学者奖”(National Scholar Award),该奖项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每个国家和地区仅可选出一名学者荣获该奖。这无疑是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科研能力的一种认可。这些成果不仅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也体现了沙卫红教授和陈浩教授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团队在UEGW 2025大会现场
“国家学者奖”证书
口头汇报1
PLASMA PROTEOMIC PROFILES FOR PREDICTING HEPATIC COMPLICATIONS UP TO 16 YEARS BEFORE ONSET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的肝脏并发症1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这项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指导南方医科大学2019级八年制博士研究生陈烁、2023级消化内科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奉婧、2023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张雅洁、2024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林桐开展的开创性研究《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的肝脏并发症1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成功入选2025年UEGW大会口头汇报,在肝脏并发症早期预测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
慢性肝病的早期可逆阶段通常无症状且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诊断延迟以及不可逆的并发症,而此时的治疗选择又十分有限。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预测肝脏并发症的新型蛋白质组模型,为肝脏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依托大规模无肝脏并发症参与者的数据,筛选出9种关键蛋白质构建模型。经验证,模型在预测肝脏并发症时,AUC显著优于基于临床指标、基因风险评分等传统模型。此外,模型可将人群清晰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高风险人群发病概率是低风险人群的16倍,有望助力肝脏并发症的早期监测与干预。
专家点评
肝硬化是全世界慢性肝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全世界的死亡原因中位居第11位。目前,肝硬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变得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全球常见且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肝脏并发症,在临床早期时往往无症状,而导致患者错过干预的时机。当患者发生肝脏并发症时,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差,同时治疗费用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项研究探究了蛋白质组学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肝脏并发症发病风险中的作用,助力肝脏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张雅洁同学在UEGW 2025现场作摘要口头发言并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国家学者奖”
该研究同时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国家学者奖”。该奖项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每个国家和地区仅选出一名学者荣获该奖。
口头汇报2
INFLAMMAGEING AND RISK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A LARGE COHORT STUDY BASED ON THE UK BIOBANK
《炎症衰老与消化系统疾病风险: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大规模队列研究》
这项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主导,华南理工大学官炜翔、广州医科大学秦艳、南方医科大学张雅洁共同开展的研究《Inflammageing and Digestive Diseases: Insights from the UK Biobank》成功入选2025年联合欧洲胃肠病学大会(UEGW)口头报告,代表了炎症衰老(Inflammageing)与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重要突破。
炎症衰老是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连接衰老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生物学机制。其特征包括炎症因子(如CRP、IL-6、IL-1β、TNF-α等)持续低水平升高,与细胞衰老、免疫功能紊乱及肠道屏障受损密切相关。消化系统作为免疫调控和代谢平衡的核心器官,对炎症反应尤为敏感。炎症衰老的持续激活可通过肠道通透性增加、微生物易位及免疫失衡等途径,促进IB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依托UK Biobank约4万名参与者的纵向数据,系统评估了血浆炎症衰老标志物水平与25种主要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研究团队基于五种炎症相关蛋白构建了炎症衰老评分(Inflammageing Score),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多种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全面探讨炎症衰老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纵向关联及潜在因果效应。
结果显示,炎症衰老水平升高与22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中介分析进一步揭示部分免疫细胞及脂蛋白在炎症衰老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提示系统性炎症通过代谢及免疫通路参与疾病发生。研究团队指出,炎症衰老不仅是衰老过程中的重要生理现象,更可能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通过整合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有望在疾病发生前识别高危人群,为早期干预和精准预防提供新方向。
专家点评
炎症衰老作为衰老生物学中的核心机制之一,近年来在多系统疾病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这项基于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炎症衰老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广泛关联,为阐明“炎症—衰老—疾病”之间的生物学联系提供了坚实证据。研究结果提示,炎症相关蛋白生物标志物可望成为未来消化疾病早期风险评估与防控的重要工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口头汇报3
LARGE-SCAL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N 1,099,880 ADULTS REVEALS NEW GENETIC AETIOLOGY《成人肠易激综合征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新的遗传病因》
这项由南方医科大学2023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张雅洁、华南理工大学2024级药学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梁作迪、南方医科大学2022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黄文涛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23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李洋共同开展的,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的开创性研究《成人肠易激综合征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新的遗传病因》,成功入选2025年UEGW大会口头汇报展示,在IBS基因学机制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
IBS作为全球高发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遗传病因尚未完全明晰,且现有研究因样本量、人群代表性等局限,难以全面解析疾病的遗传机制。本次研究整合超百万成人数据,通过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突破性地挖掘IBS的全新遗传病因,为疾病机制解析与精准干预提供关键支撑。
研究团队采用标准化GWAS分析流程,结合严格的质量控制与多维度验证策略,系统筛选与IBS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通过对海量遗传数据的深度挖掘,不仅能识别出既往研究未覆盖的新遗传位点,更能解析这些位点在IBS遗传病因中的作用模式,从而构建更完整的IBS遗传病因网络。
专家点评
该研究的价值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超大规模队列有效提升了遗传信号的检测效力,可捕捉到效应量较小的遗传变异,填补了既往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全新遗传病因的揭示,为理解IBS的发病异质性、开发针对性的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提供了核心依据,有望推动IBS从“对症治疗”向“基于遗传病因的精准干预”跨越,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遗传研究与临床实践均具有深远的引领作用。
口头壁报1
PLASMA PROTEOMIC PROFILES IDENTIFY BIOMARKERS PREDICTING CROHN'S DISEASE UP TO 16 YEARS BEFORE ONSET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的克罗恩病1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这项由南方医科大学奉婧、陈烁、李沁铭、张雅洁及华南理工大学龙瑜共同开展的,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的开创性研究《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的克罗恩病1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成功入选2025年UEGW大会口头壁报展示,在克罗恩病(CD)早期预测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
CD病因不明、易反复发作且尚无根治方法,是全球公共卫生亟待攻克的难题。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易被忽视,常导致诊断延迟和病情进展,治疗难度增大,严重加重社会负担。人类血液蛋白质组能非靶向评估数千种循环分子,为人类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读。
这项研究基于高通量技术测定的几千种血浆蛋白数据,通过结合Cox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一个创新的蛋白质组预测模型,旨在提前识别CD的发病风险。结果显示,44种血浆蛋白质与CD发病显著相关,其中9种蛋白质在模型中显示出最高的重要性。基于这9个关键蛋白的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在预测新发CD时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其AUC达到了0.76。通过将蛋白质数据与人口统计学信息相结合,预测效能进一步提升(AUC:0.78),能够提前16年预测CD的发病风险。
此外,基于蛋白质模型的风险分层显示,高风险组人群的CD发病风险是低风险组的4.23倍。基于大规模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这项研究开发了一个在诊断前16年预测CD的新型蛋白质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C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有望为CD的临床管理方式带来重要变革。
专家点评
CD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因其病因不明、反复发作且缺乏根治性治疗手段,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目前临床实践中,CD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确诊时往往已进展至中重度或伴有并发症,导致治疗难度高、复发风险大,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针对这一难题,这项研究依托大规模前瞻性队列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探究了高通量血浆蛋白质组学在预测CD发病风险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器学习算法从大规模蛋白质组学中成功筛选出9个重要蛋白质,基于该9个关键蛋白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即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预测性能。该模型构建简便,仅需血液检测即可实现无创筛查,优于传统临床预测因子所构建的模型。本研究开发的新型蛋白质组模型可提前16年识别CD高危个体,为CD的早期筛查和靶向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
口头壁报2
BIOLOGICAL AGEING ACCELERATION,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TWO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IES
《生物衰老加速、遗传易感性和慢性肝病风险:两项观察性队列研究》
这项由南方医科大学吴燕君、蒙玫君、马玉颖及张雅洁共同开展的,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的开创性研究《生物衰老加速度、遗传易感性和慢性肝病风险:两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成功入选2025年UEGW大会口头壁报展示,在慢性肝病早期干预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
慢性肝病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每年导致超200万人死亡,但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不可逆阶段。此前研究多聚焦年龄、胰岛素抵抗、饮酒等传统风险因素,而生物衰老加速作为反映整体健康衰退的综合指标,在慢性肝病领域的应用尚未深入探索。此次研究团队创新性整合几大队列数据,通过计算“生物衰老加速度”,系统分析其与几种慢性肝病的关联。
结果显示,加速的生物衰老与ALD、MASLD、LFC风险显著正相关。更关键的是,“高生物衰老加速+高遗传风险”的人群,慢性肝病发病风险最高。此外,遗传分析还发现可能参与“生物衰老-ALD关联”的关键基因,为疾病机制解析提供了新线索。研究团队指出,该发现的临床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检测生物衰老加速标志物,可更早识别慢性肝病高危人群,打破“依赖症状或晚期指标诊断”的局限;二是生物衰老加速相关标志物或可成为干预靶点,为慢性肝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方向,助力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专家点评
该研究在慢性肝病风险机制与预警领域意义重大,兼具科学价值与临床转化潜力。从科学层面,首次结合“生物衰老加速”与“遗传易感性”构建风险评估双维度框架,既填补“整体生物衰老与肝脏疾病关联”的研究空白,超大规模队列也保证结果可靠;从临床转化看,回应了慢性肝病“早期预警难”的痛点,生物衰老加速检测标志物易获取可推广用于早筛,“双因素风险分层”能精准识别高风险个体以制定个体化预防策略,关联基因与相关标志物也为开发早期干预药物提供潜在靶点,推动疾病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对慢性肝病精准预防与管理有重要引领作用。
口头壁报3
UNVEILING THE GENETIC OVERLAP AND CAUSAL LINKS BETWEE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ASTHMA
《胃食管反流病与哮喘共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2023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张雅洁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23级消化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李洋开展的,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的《胃食管反流病与哮喘共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极具开创性,在解析GERD与哮喘这两种常见疾病关联方面成果斐然。
研究收集GERD和哮喘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借助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LDSC)评估二者遗传相关性,并开展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表明,GERD和哮喘间存在显著遗传关联,GERD会提升哮喘发病风险,而哮喘对GERD风险无类似影响。此结论为临床医生提供新思路,提示治疗GERD时需重视其对哮喘的潜在作用。跨性状GWAS元分析及共定位分析,进一步明确多个与GERD和哮喘相关基因位点;基因层面分析锁定三个候选基因,且在GERD患者免疫细胞中这些基因表达上调。
该研究不仅为GERD和哮喘共病的遗传易感性提供新认知,还揭示GERD炎症与哮喘间的机制关联。其临床意义重大,为开发新预防及治疗策略指引方向,未来有望针对遗传易感性因素干预,降低GERD和哮喘共病风险。比如,通过早期筛查高危个体并干预,可实现更有效的疾病治疗与管理,减少发病率和共病率。本研究入选2025年UEGW大会口头壁报展示。
专家点评
该研究精准聚焦临床痛点—GERD与哮喘作为两类高发疾病,临床中共病现象常见却缺乏明确遗传关联证据,团队巧妙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整合+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的研究框架,既规避了传统观察性研究中混杂因素干扰,又通过“双向分析”清晰界定因果方向,得出“GERD提升哮喘发病风险、哮喘对GERD无反向影响”的核心结论,为二者共病的“因果链条”提供了关键遗传层面佐证,填补了该领域遗传机制研究的空白,推动针对这两种疾病的精准治疗。
专家简介
沙卫红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
专家简介
陈浩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研究员,博导
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项目(青年/面上/专项)4项,为国自然重点项目负责人(2023),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1),广州市科技菁英领航人才(2024),南方医科大学攀峰A层次人才(2024),广东省人民医院杰出青年人才(2021),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2022)。
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微生态医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专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面上/重点项目,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通讯或会议评审专家。担任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杂志编委;CELL旗下The Innovation(IF: 32.1),Burns & Trauma(IF:9.60),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IF:9.186)等杂志青年编委;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855),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9.3),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os Medicine等100余个SCI期刊审稿专家。
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四大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柳叶刀(The Lancet)子刊(×4, 封面文章)、消化领域顶级期刊Gut,Hepatology、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生物学顶刊elif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近5年累计影响因子超600分。其中IF>30分2篇,IF>10分25篇(均为最后通讯作者),申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成果转化1项)。
受邀参加美国消化病年会(DDW)等国际四大顶级消化会议演讲20余次,获2024, 2025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最具创新价值成果,并被官方新闻发布会亮点推荐(Press Releases Highlights)及路透社专题采访及报道,获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年会Presidential Poster Award1次(Top 5%)、美国消化疾病周(DDW)卓越海报奖(Poster of Distinction Award)(2024a,2025b),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杰出摘要奖,并获大会主席竞赛奖。
研究成果其被NEJM、The BMJ专题述评,被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等正面评价,在Medscience评选的 2020年度全球心血管领域研究进展排名TOP1,并入选全球学者库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消化领域高价值国际论文排行榜(第31位)及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中国学者影响力排行榜(第51位), 被HClinicalResearch列为2022年我国消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之一。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