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山东一所高校秋季招聘会上,有学生希望工资能到8000元左右,说“不然在济南连基本开销都撑不住”。对此说法,有人表示理解,但也有网友持批评态度——
近日,在山东一所高校秋季招聘会上,有学生希望工资能到8000元左右,说“不然在济南连基本开销都撑不住”。对此说法,有人表示理解,但也有网友持批评态度——
“现在这帮小孩是不是都不出门的?我工作20年,在南京某企业,中层领导,跟老黄牛一样,一个月到手也才10000出头”
“我干了22年,外企中高管,工资也就12000多”。
两种声音的碰撞,带来的首先是“收入体感”上的落差,在一些大学生眼里,8000元根本不能算是高工资,理由是这只是一份可以将将兜住开销的收入。但在久经职场的人眼里,这已经是高到不太现实的“起点工资”。工资水平客观摆在那里,哪里是你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
这不是此类话题第一次引爆舆论场。2023年3月1日,“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就曾登上热搜。当年4月有消息说,本届毕业生平均期望薪资为9045.2元,有20.7%的同学期望月薪在1万元以上。
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期望拿到体面的工资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好愿望和现实情境必然存在差异,最终我们还是要直面现实,接受一个岗位和收入。
何为高工资、何种水平的工资才是合适的,并无绝对标准。不仅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会带来不同的工资水平,而且用人单位的不同境遇也会对员工的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与期望高工资如影随形的是,对一些职业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上不了台面。比如近期有一则新闻报道说,多位网友发帖称,南昌大学招聘会上有企业招聘女主播,其海报被指内容露骨,引发网络热议。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发布情况说明称,此次申请入校招聘的岗位有人事专员、主播、剪辑师助理等,符合校园招聘要求,但该企业摆放的海报未向学校报备。现场巡查工作存在疏漏,反映出工作不细致、不到位,对此深表歉意。
有文章认为,南昌大学不应道歉。招聘信息向公众展示更多选择,并不是坏事。有人愿意做这一行,有人不愿意做这一行,也不奇怪。但也不必把这事上升到尊严的高度,认为如此入校招聘是对大学生的侮辱。在我看来,一来,所谓“内容露骨”之说值得商榷,说“穿着清凉”可能更符合事实。其实,校方也没有断言“内容露骨”,否则处置办法绝不是现在这样;二来,主播已是国家承认的新职业,很多企业也将直播作为一种经营和宣传思路,“招聘主播”不应被污名化。况且,此次招聘还有除主播之外的其他岗位——当然,保持戒备心是没错的,但没必要就此否认某些新职业的存在。
一些大学毕业生真正欠缺的恰恰是直面苦难、接受生活“毒打”的精神。在某些人眼里,不仅直播做不得,掰玉米、送外卖也都做不得,宁可在家啃老也不去社会摸爬滚打。可以想见,这么“自我”下去,不是消极躺平,就是被浪潮淹没。
如今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不用赘述,如何在就业的问题上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成为一大考验。但一些年轻人似乎还没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还没有认真丈量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谁都想找一个“好工作”,但迫于谋生之需,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应有调整预期的心理建设。出道就“开挂”的案例确实存在,但只是特例。对多数人来说,与其不切实际地幻想、苛求,不如先干起来,把自己养活再说。
脱下长衫到社会上去历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是为了找到一个饭碗,更是为了开启人生探索。作为一名70后,我和今天的大学生是两代人。在进入现单位之前,我有过三个“前东家”,更曾经历过找工作的颠沛。入行多年后才找到了收入有所提高的岗位,且一直干到今天。我欣慰于这个结果,也更认为自己当年“先入行再说”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一些中年网友发出的“干了多年后才有过万收入”的感慨,并不是爹味说教,而是痛并快乐着的领悟。反过来看,正因为有了多年的求索和铺垫,个体才会越来越强大,获取更高劳动报酬的资格也越来越分明。
与其说“高工资”“好工作”是百般挑选第一份工作、决不妥协的结果,不如说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结果。虽然在职场,成熟的过程不免苦痛,但踏实苦干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必然是对心怀理想者的连续激励,也是默默前行者抵御风险的最大“筹码”。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