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共为斯大林平反,他一句话问得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22:53 1

摘要:那会儿只要是共产党系统的场合,不管多小的会议室,领袖画像都会好好挂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的会议现场气氛不算热烈,但也不冷清。

俄罗斯共产党刚宣布了件事,说要“恢复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这话一出来,记者们都竖起了耳朵。

不过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会场布置上的一个细节。

主席台后面是一张俄罗斯地图,红底白边,很标准。

可就是——没有马克思,没有列宁,更没有斯大林的画像。

这事儿要是放在以前苏联时代,几乎不可想象。

那会儿只要是共产党系统的场合,不管多小的会议室,领袖画像都会好好挂着。

可现在,一张地图撑起了整个背景。

有人觉得这不算什么,可没过几天,普京在一次公开对话里专门提到了这个细节。

他问久加诺夫:为什么你办公室不挂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这不是个随口的问题。

在那个场合、那个语气下,听得出来,这不是抱怨,是质疑。

说起来普京自己也曾是苏联共产党的一员,克格勃出身。

按理说,他早就脱离了那个体制,可他偏偏对这种“象征性缺席”表现出不满。

更有意思的是,被问的久加诺夫并没有正面回应,只说挂地图和挂画像“意义是一样的”。

可这真是一样的吗?

那会儿距离苏联解体已经三十多年了。

俄罗斯共产党虽然还在,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拥有一整套政权体系的庞然大物。

久加诺夫这些年也没少参选总统,支持率起起伏伏,却始终进不了权力核心。

党内很多老党员还保留着过去那点信仰,可领导层的姿态,就没那么坚定了。

从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那天晚上,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缓缓降下,现场没放任何音乐。

电视直播里,镜头扫过戈尔巴乔夫的脸,神情复杂,说不上悲伤,但绝对不是轻松。

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搞不清国家会往哪儿走。

对很多普通苏联人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得太快。

物价飞涨,储蓄贬值,原本稳定的生活忽然被打乱。

到了90年代中期,社会问题一堆接一堆,犯罪率飙升,官僚腐败,寡头崛起。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斯大林的争论又开始热了起来。

有人说他是独裁者,制造了大清洗;也有人说,他让苏联从一穷二白变成了世界强国。

两种声音此起彼伏,一直没个定论。

2000年前后,普京上台。

他没明确表态支持斯大林,但也没否定得太彻底。

偶尔提起苏联,语气里总带着一点复杂。

他常说“必须尊重历史”,这话听着中性,可结合他本人的经历,就耐人寻味了。

回到那场为斯大林“平反”的声明。

那是2020年代中期,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局势胶着,消耗巨大。

国内经济压力大,社会舆论不稳。

在这种时候,俄共突然重新提起斯大林的名字,不是巧合。

那阵子,很多俄罗斯人心里都在想:如果苏联还在,会不会不会有今天这么多麻烦?

是的,这种假设没法验证。

但它的情绪基础,却很真实。

久加诺夫当然知道这一点。

他也知道,挂出斯大林的名字,能唤起一部分人的记忆和情感。

可他没想到的是,普京会在这个时候反问他“你为什么不挂画像”。

对很多人来说,这一问,比所有政治声明都更有分量。

那会儿的俄罗斯共产党,处在一种尴尬的位置。

他们既想靠近权力中心,又不愿彻底放弃过去的那套说辞。

他们试图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可事实证明,这种平衡很难成立。

张宏良对此倒是说得挺直接。

他提到这个对话时,感叹道:如果连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都不挂领袖画像,那还怎么让人相信你在传承什么?

从实际效果看,这次所谓的“平反”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转变。

俄共的支持率没有明显提升,政策层面也没出现方向性的变化。

更像是一场公开表演,借着历史的名义,争取一点现实的筹码。

不过这场风波倒是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对比:一个脱胎于苏共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反而更在意共产主义的象征意义;而一个自称传承苏共的党派,却连最基本的形式都不再坚持。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这是信仰和策略的差别,是身份和角色的错位。

历史有时候就这么巧妙。

不是通过宏大的事件来提醒人,而是一个眼神、一幅画像,或者一面地图。

从那以后,久加诺夫的办公室里,墙上换了张照片。

不是画像,也不是地图,是他和普京那次对话的合影。

参考资料:

弗拉基米尔·普京口述,《第一人称:普京自述》,新华出版社,2001年

叶戈尔·利加乔夫,《在苏共中央工作的岁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久加诺夫,《俄罗斯:我们选择的道路》,Progress Publishers,1996年

纪希晨主编,《苏联解体亲历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俄新社档案资料,《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历程(1993-2020)》

来源:悠闲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