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山大学极地”号——国内高校自主拥有运维的第一艘极地科考船,在圆满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考后,于金秋时节返回广州。这艘承载着中国极地科研梦想的“红色巨人”,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冰样和科研数据,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高校进军极地科研深水区的坚定信号。
一艘从广州出发的红色破冰船,历时76天,航行11852海里,抵达北纬81.6度的白色世界,这是中国高校的极地雄心,更是海洋强国梦的生动写照。
“中山大学极地”号——国内高校自主拥有运维的第一艘极地科考船,在圆满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考后,于金秋时节返回广州。这艘承载着中国极地科研梦想的“红色巨人”,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冰样和科研数据,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高校进军极地科研深水区的坚定信号。
站在白茫茫的冰原上,28岁的博士生肖万鑫感慨万千。这个黑龙江人当初报考中山大学,就是看中这里有全国领先的极地遥感团队,“但我没想到也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真的踏足北冰洋。”
夏季的北极,气温在冰点上下徘徊,看似坚实的冰面下暗藏杀机。数厘米厚的冰层、积雪掩盖的“融池”,让每一次冰上作业都充满危险。
“今年海冰‘融池’非常多,这是冰站作业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生王雅文描述着采样时的惊险一刻。她和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史敬文一组,一人手握安全绳,一人趴在蓝色“融池”边采样。摘下保暖手套,换上无菌手套,手指在刺骨寒风中迅速冻僵。
更大的威胁来自北极熊。为此,科考队设计了一个可容纳数人的钢结构“笼子”,这个颇像潜水“防鲨笼”的设备,成为队员们上下船的生命保障。
在变幻莫测的北极航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漂浮不定的海冰。传统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海冰信息至少延迟一天,且精细度不足。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叶玉芳副教授团队研制出“岸-船联动”实时数据保障方案,将海冰遥感的监测频率从一天缩短至3小时。
这一技术突破为破冰船航行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不仅保障了本次科考的安全高效,更可为未来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创新不止于此。针对无人潜水器在极地冰区收放的难题,科考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可拆卸折叠的“外挂式”月池,利用船艉尾流的无冰区进行作业。
“此精度相当于高空跳伞运动员精准地降落在一个直径约4米的靶子上。”项目负责人李晓天副教授形象地比喻道。
北京时间2025年8月25日,一场跨越7000公里的极地科考直播课在北纬81度的冰原上进行。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在北极科考现场开设直播教学课程。
低温导致设备电池续航骤减,强风干扰直播信号,冰站位置不确定……面对重重困难,科考队为设备加装保温套并准备备用电源,凭借丰富的极地经验实时评估冰面安全,最终让这场“边走边讲”的直播课顺利进行。
大连理工大学卢鹏教授在直播中手持刚取出的冰芯,向学生们讲解北极海冰的性质和结构:“这些教科书上的名词不再生硬,而是就在脚下、就在手中。”
这场冰原直播课,是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打破了教室的围墙,让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就能“亲临”科考一线,这种沉浸式教学体验无疑将深深影响他们的学术生涯。
本次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天星在接受专访时透露,“中山大学极地”号正在筹划前往南极的科考任务。
“在装备方面,我们承担了几个国家重大任务,测试了新型月池、长续航无人机等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这些装备后续都可以实现市场转化。”王天星表示。
当被问及与港澳高校的合作时,他肯定地回答:“当然有。‘中山大学极地’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诚邀港澳有极地或海洋科考需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
这艘科考船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新纽带,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事业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从珠江口到北冰洋,一艘红色破冰船的航迹,勾勒出中国高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奋进之路。“中山大学极地”号的两次北极之行,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极地科考经验,更探索出了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
当博士生肖万鑫站在北纬81.6度的冰原上,他代表的不仅是一个黑龙江学子梦想的实现,更是一代中国科研人的集体成长。这艘船带回的,是冰样,是数据,更是中国迈向极地科研强国的自信与底气。
随着“中山大学极地”号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南极,中国高校的深蓝梦想正在更广阔的海域绽放。在这条航路上,每一次破冰前行,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
来源:升学小口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