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这枚,”我把它单独放在一块深色的绒布上,钱币的背面,隐约可见一个“豫”字。“这叫‘记地钱’。背面这个‘豫’字,说明它是在河南铸造的。”
古玩店里,老友老张又来了,这次他神秘兮兮地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
“又来麻烦你了,”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上回你讲了那枚洪武通宝,我回去心痒,又从乡下亲戚那儿捎来几枚,你给掌掌眼?”
我接过布包,里面躺着三枚铜钱,都带着斑驳的绿锈。我拿起放大镜,一枚一枚仔细看。
“嘿,”我笑了,指着其中一枚说:“老张,你运气可以啊。这枚和上次那枚小平钱可不一样了。”
“怎么讲?”老张立刻凑近了。
“你看这枚,”我把它单独放在一块深色的绒布上,钱币的背面,隐约可见一个“豫”字。“这叫‘记地钱’。背面这个‘豫’字,说明它是在河南铸造的。”
“哟,这还有产地呢?”老张来了兴趣。
“那可不,”我给他倒了杯茶,“朱元璋当时不只在南京的宝源局铸钱,各省也设有宝泉局。为了区分,就在钱背铸上地名。就像现在商品上的产地标签一样。你看,这是‘豫’(河南),这枚是‘浙’(浙江),都是比较常见的。”
“那……有没有不常见的?”老张压低声音,眼神里透着捡漏的期待。
“有啊,那可太有了!”我放下放大镜,“这就好比现在,有些限量版的东西特别值钱。比如,同样是洪武通宝,要是背上铸的是‘三福’或者‘五福’,那可就了不得了,品相好的,能顶你半年退休金。”
老张倒吸一口凉气:“差这么多?”
“物以稀为贵嘛。你想啊,当时可能福建局铸得就少,流传到今天自然凤毛麟角。”我掰着手指头给他数,“还有背上带‘鄂十’(湖北铸的当十钱)、‘桂十’(广西铸的当十钱)的,也都是硬通货,市场价稳稳过万。再比如‘京’字系列(南京铸)、‘北平’字系列(北京铸),除了最大和最小的,中间档位的都少见。”
老张听得入神,拿起那枚带“豫”字的钱,反复摩挲,仿佛想从上面摸出更多故事。
我接着说:“除了记地,还有一种‘记重钱’,也很有特色。比如钱背上直接铸着‘一钱’、‘二钱’,告诉你它多重,童叟无欺。朱元璋这套规矩,是延续了他打天下时‘大中通宝’的制度,分了五等:小平钱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一路到当十钱重一两,清清楚楚。这就是在立规矩,建立新朝的货币信誉。”
“原来这小小一枚钱,背后有这么多门道。”老张感叹道,“又是产地,又是面值,还有重量标准。”
“是啊,”我点点头,“所以你看,收藏这东西,不能光看正面那‘洪武通宝’四个字。你得翻过来,看看它背面藏着什么秘密。一个字的不同,可能就意味着天上地下的价格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字,你能看到当年一个个具体的铸钱炉场,能看到一套新生的国家制度,正在通过这些铜钱,渗透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老张把几枚钱仔细收好,脸上是心满意足的表情:“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这冷冰冰的铜钱,一下子就有温度,有故事了。下回我再找到,一定先翻过来看看!”
想真正提升玩钱的“眼力见儿”,光知道知识点可不行,关键得养出一副“好眼力”,说白了,就是提高您的审美情趣。您得知道,什么样的锈色是温润如玉,什么样的字口是挺拔如峰,什么样的包浆是岁月留金。这时候,您就需要一位“视觉导师”了!
《货币里的中国史》 这本书,堪称咱们钱币爱好者的“视觉圣经”,万里挑一的各色美图,足以满足“好色之徒”的饥渴!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笑了笑。这就是收藏的魅力,它让你触碰的,不仅仅是物件,更是那段鲜活的历史。而历史,就藏在这方寸之间的细节里。
来源:品鉴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