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接不住10亿流量,酒店涨价3倍,城市文旅需要的不是鸡排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21:37 1

摘要:为了留住这份流量,摊主被捧成文旅推荐官,有了专属工作室,连高温天装的空调都成了催着他接待更多人的工具。

街角卖鸡排的摊主随口一句吆喝,居然给千年瓷都景德镇带了 10 亿流量。

为了留住这份流量,摊主被捧成文旅推荐官,有了专属工作室,连高温天装的空调都成了催着他接待更多人的工具。

原本热热闹闹的流量红利,好像突然变成了捆住人的绳子,既让摊主没了往日的自在,也让赶来看热闹的游客满肚子委屈。

酒店价格翻着倍涨,路上一堵就是四小时,连基本的卫生都没人管,不少人来了一次就说 “再也不来”。

明明是件该皆大欢喜的事,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是流量本身太烫手,还是我们在接住流量的时候,忘了该怎么守住一座城市该有的样子?

鸡排哥的意外走红,像一束聚光灯突然打在景德镇身上,10 亿流量的涌入本应是城市文旅发展的契机,可现实却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游客满怀期待抵达,迎接他们的不是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而是一系列糟糕的体验:酒店价格毫无征兆地涨了 3 倍。

原本便捷的出行变成日均 4 小时的堵车,街头巷尾的卫生状况更是一言难尽,不少人直言 “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第二次”,流量带来的热度,很快被负面口碑冲淡。

这种服务失序的情况并未随着时间改善,反而在 2025 年国庆前夕愈演愈烈。

景德镇空间酒店(御窑博物馆店)的房价 “坐火箭” 般飙升,9 月时同房型价格还仅 90 元左右,到了国庆就涨到约 1000 元,涨幅超 10 倍。

尽管珠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成立专班调查,认定酒店涉嫌违反《价格法》并立案,还要求当地酒店房价涨幅不得超过百分之百。

但这一事件仍暴露了流量高峰下,景德镇价格监管体系的明显漏洞, 即便 2024 年已推行旅游住宿 “红黑榜” 公示制度,却没能守住关键节点的服务底线。

而流量风暴的中心人物鸡排哥,也在这场狂欢中逐渐 “变了味”。

从街角那个笑着说 “做完你的,做你的” 的普通摊主,到被收编为文旅推荐官、成立专属工作室,他的身份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变。

可这份 “升级” 背后,是失去自由的束缚:高温天配备的空调成了 “催工工具”,笑容成了必须完成的 KPI,曾连续工作 4 个半小时仅能休息 8 分钟,身上的烟火气被一点点消磨。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经营主体从注册资本 5 万元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注册资本 100 万元的 “景德镇涵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也拓展到信息咨询、文化交流等领域。

看似商业价值提升,实则让个体 “烟火气” 与企业 “盈利目标” 的冲突愈发明显,加速了他 “人设异化” 的进程,那个游客最初喜欢的真实摊主,正在慢慢消失。

当下文旅行业的诸多乱象,根源在于从业者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

多数人将流量等同于 “摇钱树”,只看到数字背后的消费潜力,却忽视了流量背后是一个个渴望独特体验的游客。

于是,“追热点、抄模板” 成了行业常态,全国各地的景区、商业街陷入 “复制粘贴” 的怪圈。

无论走到北方古城还是南方水乡,街头卖的都是炸鱿鱼、臭豆腐、淀粉肠,纪念品货架上摆放的银饰、汉服、冰箱贴,也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

有网友调侃 “这些商业街的查重率高达 99%”。这种同质化发展,彻底消解了旅游的核心价值,让游客失去了探索不同城市的兴趣。

景德镇在处理鸡排哥流量时,便陷入了这种认知误区。

当地将复杂的城市文旅发展,简单简化为 “绑定网红 ,吸引人流,转化消费” 的粗暴公式,以为只要把鸡排哥这个 “流量 IP” 死死 “焊” 在本地,就能坐享红利。

却忽视了文旅产业是需要基建、价格体系、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支撑的系统性工程。

既想享受流量带来的热度,又不愿投入精力完善承接基础,导致 “焊死流量” 的策略如同在沙滩上建塔,看似稳固,实则不堪一击。

当游客遭遇涨价、堵车、卫生差等问题时,流量带来的好感便瞬间崩塌,反而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更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服务失序并非无章可循,国家层面早有应对政策。

2010 年,发改委等三部门就明确提出,旅游热点区域可对酒店价格实施最高限价等临时干预措施,为流量高峰下的价格稳定提供了政策依据。

景德镇也并非毫无行动,2024 年已推行旅游住宿 “红黑榜” 公示制度,可到了 2025 年,极端涨价事件仍未避免。

更关键的是,即便游客想维护自身权益,也需经历协商、平台介入、投诉、起诉等多个环节,维权成本极高。

这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景德镇在政策执行、长效价格调控与应急管理机制上的严重缺失,也折射出当下不少城市在文旅发展中 “重热度、轻管理” 的通病。

在文旅行业同质化竞争的一片喧嚣中,并非所有城市都迷失在流量追逐里。

山东临沂与苏超联赛的实践,为行业开辟了 “扎根文化、创新融合” 的新路径,也为景德镇们提供了宝贵的破局启示。

山东临沂没有跟风打造充斥着义乌小商品的仿古街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本地深厚的红色基因。

其推出的 “跟着团长打县城” 沉浸式体验项目,摒弃了花哨的特效与空洞的噱头,核心在于 “真实还原”。

精心复刻 1941 年沂蒙山区的抗战场景,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 “历史旁观者”,而是穿上军装、参与 “战斗”、在情境中做抉择的 “亲历者”。

这种深度参与感,让游客与峥嵘岁月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连接,所留下的记忆远非打卡照片可比。

最终,该项目收获了 60% 的高复游率,还带动周边红色文创年增长 75%,用事实证明:深耕本土文化、打造独特体验,远比追逐流量更能留住游客。

两地没有简单陈列楚汉之争的历史文物,而是将这一静态的历史 IP,通过足球这一全球性的体育语言进行创新转化。

让绿茵场上的赛事对决,与千年前刘邦、项羽的争霸故事遥相呼应,赋予现代体育赛事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一创新不仅让两地旅游收入直接增长 80%,更激活了多领域的发展活力。

当地青少年足球参与率提升 45%,甚至吸引国外球队前来交流,实现了文旅与体育的 “双向赋能”。

它打破了 “文旅只能靠景点” 的刻板认知,证明当本土文化与现代产业找到契合点,便能爆发出超越流量的持久吸引力。

从临沂的 “情感连接” 到苏超联赛的 “跨界融合”,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逻辑高度一致。

不依赖单一网红或短期热点,而是深挖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用创新形式将其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产品。

这恰恰是当下许多文旅城市所缺失的,它们只看到流量带来的短期热闹,却忘了 “独特的文化体验” 才是旅游的本质,而这,正是景德镇突破困局的关键方向。

当景德镇为鸡排哥的流量焦虑不已时,或许该回头看看自己手中最珍贵的 “底牌”。

作为千年瓷都,窑火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才是远比网红流量更坚实的文旅根基。

从一块高岭土的筛选淬炼,到一件青花瓷的拉坯、绘画、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匠心故事。

从古代官窑的辉煌历史,到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探索,每一段历程都蕴含着文化魅力。

这些沉睡的文化宝藏,远比一句 “做完你的,做你的” 更具深度与世界性吸引力,也本该是景德镇文旅发展的核心载体。

可当下的景德镇,却陷入了对网红 IP 的过度依赖。

要知道,网红的生命周期从来短暂 —— 此前的理发师小华、冲咖啡的韩阿姨,爆红时有多热闹,被遗忘时就有多迅速。

鸡排哥如今虽完成企业化转型,商业价值看似提升,但风险也随之加剧。

一旦其 “人设” 因过度商业化崩塌,或热度自然消退,对绑定过深的景德镇文旅而言,冲击将远超个体网红衰退。

更值得警惕的是,鸡排哥 IP 商业价值扩张的同时,城市仍在为酒店涨价、设施不足等基础问题 “买单”,资源错配让文旅发展陷入 “头重脚轻” 的困境。

其实,景德镇并非没有破局的可能。与其将精力用于 “榨干” 一个网红,不如借力鸡排哥 IP 现有的商业势能,将其转化为陶瓷文化的传播动力。

依托其新增的文化交流、体验策划业务,开发 “陶瓷 + 美食” 主题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打卡鸡排的同时,也能走进窑厂体验制瓷乐趣。

同时沉下心完善城市基建,规范市场秩序,用 “千年瓷都” 的文化温度与真诚服务,替代对流量的短期执念。

唯有如此,景德镇才能跳出 “网红依赖症”,让文旅发展真正扎根于文化土壤,实现从 “流量昙花” 到 “长久繁荣” 的蜕变。

景德镇的 10 亿流量困局,是当下不少城市文旅发展的缩影,追逐短期热度易,构建长期竞争力难。

流量如风,能带来一时喧嚣,却无法支撑城市文旅的长久发展;而文化是根,唯有扎根本土、深挖特色,以优质服务与独特体验为养分,才能让文旅之树常青。

无论是临沂的红色体验,还是苏超联赛的文化融合,都印证了这一道理。

希望更多 “景德镇们” 能看清流量本质,回归文旅初心,让城市魅力真正源于文化,而非一时的网红热度。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