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高原与晋陕黄土高原交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条蜿蜒的“绿色丝带”正在沟壑纵横的地貌中徐徐展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工程,S26纳日松至长滩(龙口)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缓解纳日松镇巨大煤炭运输压力的重任,更以一场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创新实践,交出黄河
在鄂尔多斯高原与晋陕黄土高原交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条蜿蜒的“绿色丝带”正在沟壑纵横的地貌中徐徐展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工程,S26纳日松至长滩(龙口)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缓解纳日松镇巨大煤炭运输压力的重任,更以一场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创新实践,交出黄河流域绿色公路的瞩目答卷。
坡边固水土:科技赋能生态防护体系
“这里的山体横截面都是硬石头,开凿难度特别大。但这样坚硬的山体在面临风雨侵蚀时却又十分脆弱,如果不做好防护工程,不仅会落石频发,甚至还可能导致滑坡。”项目现场,内蒙古路桥集团S26纳龙高速项目经理刘炜指着纳龙高速两旁的山体说。
纳龙高速项目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与晋、陕黄土高原相连地区,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沟壑交错,海拔在820至1584.6米之间,最大相对高差可达百米以上。这里地表支离破碎,砒砂岩和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给工程建设带来难题的同时,也为边坡生态防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面对的是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双重难题。”准高投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李洋表示。针对高达48米的深挖路堑边坡,项目团队研发了一套创新性的生态防护技术体系,特别对坡上的水土构成进行科学调整,通过添加有机质和保水剂,显著改善了植物生长环境。
在植物配置方面,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包含格桑花、沙柳、柠条等多种植物的配比方案。“我们不仅考虑了植物的固土护坡功能,还兼顾了景观效果。”技术员韩工指着边坡上已经盛开的格桑花介绍,“这种多层次、多品种的植被配置,既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实现‘四季有景’。”
据统计,纳龙高速全线植灌草总面积达113.34公顷,通过表土剥离回覆、护坡工程和截排水系统等综合措施,项目构建了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预计可减少水土流失70%以上。
此外,项目还专门设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点,定期对周边的土壤、水质、植被等进行监测,确保工程建设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负面影响。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开始我们担心修路会破坏草地,但现在看到他们这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还为我们修建了过路天桥,心里踏实多了。"村民老赵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天桥联通:惠民工程暖人心
10月,纳龙高速路主体施工工程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但仰望道路上空,横跨之上的天桥已经建成,成为道路两边村庄百姓探亲访友、日常出行、放牧的“快速通道”。
夕阳西下,三道包村羊倌老刘正赶着一群羊从天桥上走过,到了桥中间,老刘远远地望向正在施工的道路。“没想到我们村也通上了高速路,我每天路过都要看看路修到哪儿,盼着这条路快点修好。”
在纳龙高速的配套工程中,那些横跨路线的“惠民天桥”也十分亮眼。这些天桥并非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而是专门为当地村民修建的生活配套工程,充分体现了项目的人文关怀。
"以前放牧山路崎岖难行,一下雨泥泞的走不了。现在有了天桥,路好走了,到对面山上只要十几分钟。"长滩村农民老韩站在新修的天桥旁感慨道。天桥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虽然天桥增加了部分建设成本,但通过优化设计和技术创新,整体工程造价仍控制在合理水平。"公路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惠及当地老百姓,我们在规划建设时,想尽最大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准高投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志国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天桥的建设还考虑到了当地农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桥面宽度和设计都充分满足了牲畜通行的需求,成为连接被高速公路分割的牧场的重要纽带。
创新突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纳日松镇作为重要的煤炭产区,长期以来因为地形复杂承受着巨大的运输压力。面对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纳龙高速项目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广粉煤灰固废在混凝土和基层、底基层中的综合利用,提升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率,实现集约节约,且降低碳排放。开展水泥改善黄土在结构物台背及路床填筑应用,攻克项目周边地材缺乏、生态薄弱、水土流失等项目难题,推动公路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我们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功将建设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准高投公司总工程师郝俊杰表示。路基、桥梁、排水、防护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据统计,通过优化线路设计和施工方案,项目节省建设成本约8.6%。
该公路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当地的运输压力,提高煤炭外运效率,同时通过配套的环保措施,减少运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条路在极大提升纳日松镇煤炭运输效率的同时,对老百姓出行也是极大的便利。从沙圪堵到长滩,以前得走四十多分钟,现在十多分钟就能到达。
S26纳龙高速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在生态脆弱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项目将"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在黄土丘陵沟壑地貌中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工程样本。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条通行的道路,更是一个生态与民生共赢的典范。"准高投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志国表示。
随着纳龙高速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这条穿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长廊已经初具雏形。它不仅将有效缓解纳日松镇的煤炭运输压力,更以其创新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惠民工程举措,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蒙古经验。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S26纳龙高速公路正在成为连接民生与生态、经济与环境的绿色纽带,书写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文/晓柳 摄影/杨坤)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