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浦江,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上海的地标河流。它流经上海市区,将这座城市分成浦西和浦东。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我随独生女来申城生活已有八年,也曾多次到黄浦江边游玩,但以往看到的不过是局部的风景,从未有机会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的去欣赏浦江两
原创:吴风祥
黄浦江,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上海的地标河流。它流经上海市区,将这座城市分成浦西和浦东。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我随独生女来申城生活已有八年,也曾多次到黄浦江边游玩,但以往看到的不过是局部的风景,从未有机会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的去欣赏浦江两岸的美妙景致,亲身感受那奇绝壮美的意境。
10月16日,我有幸接到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的邀请,作为浦兴路街道20名退役军人代表之一,参加了乘坐游轮游览黄浦江的活动。身为一名退役的铁道兵战士,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万千思绪在胸中激荡。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军旅记忆,随着船舷激起的浪花一同苏醒。
黄浦江上微风轻拂,吹动我身上旧军装上每一道褶皱,这些褶皱里藏着岁月的痕迹,更铭刻着军旅的荣光。游轮缓缓驶离码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它宛如一位优雅而高大的擎天之柱,傲然矗立在江畔。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去,东方明珠塔的球体在暮色中亮起暖黄的光,好似缀在城市天际线上的巨型灯笼,顶部的天线直插云霄,在夜空中格外醒目。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依次亮起灯火,五彩斑斓的光芒明亮耀眼,光彩夺目,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勾勒出一幅流动的都市画卷。
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混合着甲板上咖啡的香气,竟让我回忆起当年草原上青草与泥土的味道。不远处的观景台旁,几位工作人员正为老兵们递上热乎乎的毛巾,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一位气度不凡的客服小姐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叔叔,你们当年保家卫国、建设祖国家园,如今该好好欣赏这太平盛世的江景。”话音刚落,江面上突然驶过一队货轮,气笛声雄浑悠长,与游轮的鸣笛交相呼应,仿佛是跨越时空的致敬。此时,鳞次栉比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灯火璀璨,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美轮美奂。瞧那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廊柱,都沉浸在金色的光辉里。江水倒映着无数光点,船只行驶其间,泛起粼粼波光,宛如在星河中穿梭。黄浦江的夜景如诗如画,我这个外省籍的退役军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夜晚的活力与魅力。
“老班长,快看!”上海籍战友小陈指着陆家嘴方向。东方明珠塔像一枚竖起的勋章,金茂大厦的飞檐恰似展翅的军鸽,上海中心那螺旋上升的流光,多像我们当年施工图纸上蜿蜒的等高线。游轮划过江面,荡开的涟漪里倒映着两个时代:左手是外滩的百年风云,右手是浦东的现代传奇。
“老战友,你看这楼多高,当年咱们修铁路时,哪敢想象会有如今这般景象!”身旁的原89209部队司令部管理科的司务长沈月德老兵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这位当年经常下连队指导工作的老兵,如今两鬓已染霜,但掌心的老茧却依然坚硬。他的话让我触景生情,我望着远处的扬浦大桥,感慨道:“记得47年前的隆冬,在伊敏线,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我们趴在结冰的路基上拧螺栓,手套粘在钢轨上,一扯就是一层皮。夜里换枕木,隧道里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油烟熏得我们眼睛生疼,战友们还打趣说‘这灯比星星还暗,却能照出咱铁道兵的路’。当时你下连队送馒头,我嚼完冻硬的高粱米,咬你从怀里递过来的馒头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你对我说‘等铁路通了,咱也去上海看高楼,吃顿热乎的’,这话如今竟真的应验了!”
话音未落,旁边几位战友也围了过来,老陈掏出手机翻出旧照片,屏幕光映着他泛红的眼眶:“你们看,这是当年建西索木伊敏河铁路桥桥墩时拍的。”照片里,我们穿着打补丁的军装,脸冻得通红,桥墩旁挂着一盏马灯,灯光微弱却执着地刺破风雪。“当时雪下得齐腰深,风刮得像刀子,咱们就围着马灯啃土豆,商量着怎么把工期赶出来。”他抬手指向江对岸的灯火,“你看现在,这一片光比当年草原上的星空还亮,咱当年吃的苦,全变成了今天的福啊!”这时,我们浦兴路街道唯一的女铁道兵姚秀琴大姐带头唱响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背上了(哪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熟悉的旋律在甲板上回荡,有人悄悄抹了眼角,却都笑着仰起头,任凭江风拂过含着泪光的脸庞。
恍惚间,47年前的画面与眼前的繁华景象重叠在一起——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伊敏线上,年轻的我们顶着寒风啃土豆、借着煤油灯的光修铁路;如今在浦江之上,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欣赏着灯火璀璨的美景,聆听着欢快的汽笛声。同样是守护家国,同样是投身建设,当年隧道里昏暗的煤油灯、桥墩边摇曳的马灯,如今已化作两岸永不熄灭的霓虹,照亮了城市的繁华,也照亮了我们退役军人心中的骄傲与欣慰。
▲这是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王建胜站长主持“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活动的图片,
我们浦兴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王站长全程举着手机,为腿脚不便的老兵实时直播两岸风景。这位来自浙江的年轻转业干部,让我看见了另一种形式的“站岗”。当他用带着浙江口音的普通话介绍北外滩规划时,我忽然明白,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永不退役的军营,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卫兵。
相机镜头捕捉到一些动人瞬间:家住闵行区今年96岁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铁道兵“老田地”(田世兴)向着东方明珠塔庄严敬礼;女兵们靠在栏杆上合影,江风吹乱的白发宛如浦江的浪花;几个退役的海军战士对着原十六铺码头久久伫立——那里曾是上海解放时第一批部队登陆的地方。
最让我动容的是经过杨浦大桥时,钢铁桁架在夜色中勾勒出铁轨的轮廊。作为曾经的铁道兵,我分明听见了另一种回响:不是汽笛与钢轨的撞击声,而是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心跳声。黄浦江不正是上海的母亲河吗?它见证过列强的炮舰,也见证过解放的红旗,今夜又见证了我们这些老兵眼中的泪光。
游轮在吴淞口调头时,我收到了外地战友发来的消息:“凤祥战友,替我们多看看上海!”我把拍下的照片和视频一一发送——国际客运中心的白色帆影,像是写给蓝天的信笺;老码头改造的艺术仓库,旧墙上的爬山虎依然倔强;还有那群在甲板上齐唱《打靶归来》的老兵,歌声不仅飘过江面,惊起栖息在防汛墙上的江鸥,而且更让我理解了“退役不褪色”的真正含义。
江水悠悠,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感慨缓缓流淌;晚风习习,拂去岁月的尘埃,却吹不散我们心底的初心。这场浦江之旅,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年隧道里的煤油灯、桥墩边的马灯,如今都化作了两岸璀璨的霓虹;当年啃着高粱米的年轻战士,如今已成为笑看盛世的老兵。当年我们铁道兵用钢钎凿通的每座大山,最终都通向了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用青春浇筑的每根枕木,原来都是通往这般璀璨的道路;昔日身着戎装,我们用青春铺就了山河通途;今朝脱下军装,我们仍以老兵的姿态守护着家国。这满江灯火,是祖国给予我们最厚重的勋章,也是我们余生岁月里,最温暖的念想。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是对我们广大退役军人的嘉奖。
我们这些退役军人的军旅生涯穿过岁月,穿过山河,最终融入黄浦江永不疲倦的波涛里——就像我们从未卸下的担当,永远在这片热土上奔腾回响。
谨以这些凝固的瞬间,向所有关心退役军人的组织和群体,向各军兵种退役的战友们,致以一个铁道兵战士最崇高的敬礼!
来源:铁色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