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从小让家人头疼,总说他三糊涂,苏州东吴大学附中的时候,他常趴在校门口的石头上刷数学题,书包里却常常没带课本,1942年战火蔓延,十六岁的他跑到江西,在一座废弃的教会学校里,自己把高中课程全学完了,还给小学生们代课,这段经历让他进浙江大学
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从小让家人头疼,总说他三糊涂,苏州东吴大学附中的时候,他常趴在校门口的石头上刷数学题,书包里却常常没带课本,1942年战火蔓延,十六岁的他跑到江西,在一座废弃的教会学校里,自己把高中课程全学完了,还给小学生们代课,这段经历让他进浙江大学后,直接撕了电机系的课本,闯进物理系,跟束星北、王淦昌这些人学理论物理。
1946年,李政道和朱光亚被吴大猷推荐去芝加哥大学,没人想到这个连大学都没念完的中国学生,两年后会以全优成绩跳过本科直接读博士,1956年,29岁的他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第二年实验就证实了,两人一起拿了诺贝尔奖,那张领奖照片里,他们并肩站着,可没人留意台阶上那一点先后的差别。
后来采访里,李政道说,当时只顾着验理论,没在意名字谁前谁后,可这事儿到了八十年代,慢慢成了隔阂,杨振宁在《纽约客》里提自己大四岁,李政道却说,两人贡献一样多,论文署名从李-杨变成杨-李,看着是小事,却让一起做了二十年的搭档,再没从前那样,奥本海默说过,两个天才闹掰,就像双螺旋被硬生生扯开。
李政道和苏州姑娘秦惠䇹的爱情,不像学术圈里的争斗,倒像一段没人说出口的长久日子,1950年芝加哥车站碰上之后,秦惠䇹就放下艺术史的书,默默站在他身后,1957年诺奖前夜,李政道在日记里写,她说家里的事都交给他,可真正撑住日子的,是她,2024年李政道的骨灰送回苏州,墓碑上两人名字并排刻着,就像他们半世纪前在芝加哥拍的那张照片,站得近,不说话,却谁也离不开谁。
晚年李政道把积蓄全捐出来,办了䇹政基金,帮中国学生做科研,有人问他,当年的决定值不值,他指着实验室里忙来忙去的年轻人说,科学不是一个人的荣誉,是很多人一阶一阶搭起来的梯子,如今上海交大的实验室白板上,还留着他的字,别让名字挡住了真相。
来源:红楼痴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