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 + 和 L3 差在哪?高速实测:系统接管率从 15% 降到 0.3%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03:38 1

摘要:# L2 + 和 L3 差在哪?高速实测:系统接管率从 15% 降到 0.3% “开着L2+的车跑高速,100公里得接手15次;换了号称‘接近L3’的车,跑完全程只接手0.3次。”这是北京车主陈先生最近的实测感受。2025年不少车企都在炒“L3级智驾”概念,但

结合 SAE 国际标准与中汽研实测数据,拆解 L2 + 与 L3 的核心差异,重点解析接管率骤降背后的技术逻辑,帮用户看懂智驾等级的 “本质区别”。

# L2 + 和 L3 差在哪?高速实测:系统接管率从 15% 降到 0.3% “开着L2+的车跑高速,100公里得接手15次;换了号称‘接近L3’的车,跑完全程只接手0.3次。”这是北京车主陈先生最近的实测感受。2025年不少车企都在炒“L3级智驾”概念,但很多人搞不懂:L2+和L3到底差在哪?难道只是接管次数少了?其实两者的区别远不止“省心程度”,从责任划分到技术能力,都是天差地别。中汽研2025年最新高速实测数据显示,主流L2+车型接管率平均15%,而达到L3技术标准的车型接管率仅0.3%,这背后藏着智驾的核心门道。

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 J3016 标准,把智驾分成 0-5 级,L2 + 和 L3 的核心区别就一个:谁来担责,谁来监控

L2+(部分自动驾驶)本质还是 “辅助驾驶”,不管系统多智能,驾驶员必须全程盯着路面,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出了事故责任 100% 是驾驶员的。车企宣传的 “L2.9”“L2.999” 都是营销话术,本质还是 L2+,因为责任主体没变。

L3(有条件自动驾驶)就不一样了,在特定场景下(比如高速路、封闭园区),系统会主动承担 “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可以不用一直盯着路面,出了事故首先由车企担责。这不是 “体验升级”,是 “责任转移”,也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交通运输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第 12 条写得很清楚:L3 级测试车辆发生事故,先推定车企承担责任,除非能证明是驾驶员故意操作。而 L2 + 车型出事故,一律先查驾驶员是否履职。

中汽研在广深沿江高速做过专项测试:100 公里路程,模拟暴雨、隧道、加塞等 8 种复杂场景,L2 + 车型平均接管 15 次,而华为 ADS 2.0(达到 L3 技术标准)只需要接管 0.3 次。这么大的差距,靠的是 3 个技术突破:

L2 + 车型用的芯片算力一般在 100-200TOPS,只能处理基础的图像和雷达数据;而 L3 级车型的芯片算力至少 500TOPS 起步,华为 ADS 2.0 用的昇腾 610 芯片算力达 800TOPS,能同时处理 12 路摄像头、6 颗毫米波雷达和 1 颗激光雷达的数据,相当于 “大脑” 运算速度快了 5 倍。

算力差距直接影响 “决策速度”。比如遇到前方车辆突然加塞,L2 + 芯片需要 0.8 秒才能做出刹车判断,这时候系统就会报警让驾驶员接管;而 L3 芯片 0.2 秒就能决策,直接完成刹车,根本不用麻烦驾驶员。

L2 + 的感知系统是 “被动识别”,只能看到眼前的障碍物;L3 的感知是 “主动预测”,能看懂其他交通参与者的 “意图”。

举个例子:高速上遇到右侧车道的车打转向灯,L2 + 系统只会 “看到” 这辆车在动,直到它开始变道才会反应;而 L3 系统能通过转向灯、车速变化预判它要变道,提前减速预留安全距离,自然不用驾驶员接管。

这背后是 “博弈大模型” 的功劳。L3 系统搭载的模型经过了千万级交通场景训练,能像老司机一样预判行人、车辆的行为,而 L2 + 系统只有固定的算法逻辑,遇到突发情况就 “懵圈”。

L3 级车型必须有 “双系统冗余”,简单说就是 “关键部件都有备份”:芯片是双路的,摄像头是双路的,甚至刹车、转向系统都是双备份。哪怕主系统出故障,备份系统 0.1 秒就能接管,根本不用驾驶员插手。

而 L2 + 车型基本没有冗余设计,摄像头坏了就直接报警让驾驶员接管,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接管率高。中汽研测试中,故意遮挡 L2 + 车型的前视摄像头,系统立刻失效;而 L3 车型遮挡主摄像头后,备份摄像头自动启动,行驶完全不受影响。

现在的问题是,车企的技术已经摸到了 L3 的门槛,但国内法规还没跟上。2025 年 10 月,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高速路段开放了 L3 级测试,普通用户买的 “L3 技术车型”,上路还得按 L2 + 的规则用 —— 双手不能离方向盘,还得盯着路面。

余承东吐槽 “法规滞后技术” 不是空话。华为 ADS 2.0 在测试中已经能实现高速 “零接管”,但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明确 L3 的责任划分,车企不敢直接标 “L3”,只能叫 “L2.999”。

这对用户来说有个坑:有些车企把 “L3 技术储备” 宣传成 “L3 级车型”,实际买回去根本用不了 L3 的功能。选车时一定要问清楚:“这款车有没有拿到当地 L3 测试牌照?”“实际使用时责任主体是谁?”,别被宣传忽悠。

如果每月跑高速超过 500 公里,选华为 ADS 2.0、小鹏 XNGP 4.0 这类达到 L3 技术标准的车型,接管率低,长途更省心。但记住,目前还得按 L2 + 的规则用,别真的 “躺平”。

市区路况复杂,再强的智驾也得频繁接管,普通 L2 + 的 ACC + 车道保持就够用了,没必要多花 2-3 万买 “准 L3” 功能,性价比不高。

有些 L2 + 车型接管率低,但都集中在危险场景(比如高速爆胎);而 “准 L3” 车型的接管基本都是极端场景(比如暴雨看不清标线)。选车时让 4S 店演示 “隧道内加塞”“雨天高速” 等场景,看系统的应对能力,比单纯看接管率更靠谱。

最后说句实在的,L3 是智驾的 “分水岭”,但现在还处于 “技术先行、法规跟进” 的阶段。对普通用户来说,与其等 L3 全面落地,不如选个接管率低、感知靠谱的 L2 + 车型,毕竟不管等级多高,安全握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

来源:鸭鸭傻缺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