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里,不少在深圳坐过地铁的人都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车厢里面不时能看到一群刚从广州机场抵达的印度旅客,大摇大摆席地而坐,直接用手抓着米饭或咖喱当众就餐。这样的画面,被路边拍视频的市民传到了网上。在评论区里,“环境又要脏乱了”“怎么管得住”这类言论瞬间炸锅
最近一段时间里,不少在深圳坐过地铁的人都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车厢里面不时能看到一群刚从广州机场抵达的印度旅客,大摇大摆席地而坐,直接用手抓着米饭或咖喱当众就餐。这样的画面,被路边拍视频的市民传到了网上。在评论区里,“环境又要脏乱了”“怎么管得住”这类言论瞬间炸锅。不光是吐槽,也有人提出更激进的方法,比如“赶紧严格限制他们来华人数”,甚至有声音说,要不要彻底收紧对某些国家游客(尤其像近期新增直航的大流量国)发放签证的审批。
其实回过头看,这事并不是毫无征兆。一方面,中国和周边不少地区逐渐恢复国际直航,当中印两国交流也快速升温。这意味着外来人口结构一定会变动。但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卫生习惯已经经历多轮刷洗,对公共场所规矩格外敏感——谁要是明目张胆违反,无论你是哪儿来的,都会第一时间被推到微博热搜或者小红书首页。以前青岛喝海水事件、成都景点遛狗冲突以及早年旅游城市关于外国留学生骑共享单车横行马路,都曾经闹出圈。而现在涉及的是极具异域特色且长期与中国文化交集较浅的一拨人,自然更加刺激大家神经。
让我们具体看看,现在讨论到底围绕什么展开?矛盾很明显,一部分网民感觉自己付出了那么久努力才把座椅、扶梯做干净整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文明乘车没有垃圾”的氛围;但突然之间,又来了概率高的不守规矩行为。“第一次不能制止,以后就是N次。”这套话很多熟悉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从最初禁止吃东西,到今天偶尔还可以见到零食包装纸遗留,其实都是治理成本一点点提升,但只需要一次突破,就可能倒退好几年。因此情绪蔓延特别快,如果以此为由,将整个外国友人的形象标签化,那引起争议只是分分钟的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实里的政策逻辑,并没法简单等同于网络上的“一刀切”。比如北京冬奥期间对于不同族裔志愿者管理方案专门设置多语种规则讲解环节,新疆、西藏针对境内务工人员制定差别化举措,全国多数省份实际执行层面均强调先教育再处罚,而非立刻拉黑名单。如果仅凭个人拍摄的小视频去判定整体行政方向,很显然偏离真实决策过程。同时,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实施的新移民信息采集制度,本身就在强化监管和数据追踪,只不过大众通常不会关注细则落地后的联动效应。从根本来说,不良行为绝不仅限哪一个群体,即使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问题,如广东潮汕夜市出租司机乱丢剩菜残羹一样受批评。所以真正解决方法还是靠普及法规,加强沟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规范氛围,比片面的删减入境配额有效太多。
当然咱们还能聊聊心理层面的变化原因。有个挺典型的话题,就是阅历深一些老百姓总觉得多年辛苦建设出来整洁空间,是属于大家利益,看不得恶意破坏。今年端午假期南方多个高速服务区临时设空调帐篷,加开自助清理站,也是因为公众呼声要求不断增强。但归根结底,各色民族背后的饮食传统、人际距离认知完全不同。有媒体同行私下透露,他们采访几位来自德里的年轻人,在当地公交系统也是随便带辣酱泡沫盒子、不拘泥形式。来到国外如果没人提醒,下意识复制自己的家乡方式非常正常。不过反观日本、新加坡那些线路班组,一旦发现违规吃东西,会马上广播警告,还辅导员现场协作劝说,于是不敢肆意妄为,总归形成正向循环。这恰好说明塑造现代都市秩序主要依赖三重保障:严密督查、有力执罚、高频科普缺一不可,否则靠吵架真的治不了跑冒滴漏顽疾,更无法递进式培养新人遵纪守法习惯。
至于是蓬勃发展的开放趋势导致阵痛呢?还是确需进一步完善法律约束机制,目前仍旧处于博弈阶段。例如眼下一条热门留言写:“加拿大之所以失控,全因前期敞口太猛,人挤人人踩,把原生态风貌全弄掉。”可事实上,多数专家认为,与其恐慌未来每一年涌入多少批团购机票旅行人士,不如提前布局软硬件接纳体系,让所有融入节点实现平稳转型。此外还有学者提倡,提高官方处理效率基础上,引导普通居民主动加入巡检队伍,用社区内部力量填补疏忽盲区,此例已在香港港铁试行达到不错效果,所以并非只能寄希望冷冰冰禁令起作用,该鼓励落实更多弹性措施配合主责部门工作开展。
最后这一波风暴之后更应该思考怎样既维护宝贵公共资源安全,同时保持包容心态面对世界越来越大的流动图卷。目前社交平台能够自由表达担忧未尝不好,它让主管单位听到了基层声音,但如何将这些诉求及时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再结合科学办法进行调整优化才算漂亮闭环。那么以后即使广州市、大湾区响应国家号召继续扩大航线覆盖率,迎接五湖四海朋友的时候,相信成千上万人可能都必须适应彼此尊重融合的重要原则。当满载异域气息的新鲜体验扑面而来,希望我们的生活舞台能始终保住该清爽精致的位置,却同时勇敢拥抱全球时代打造出的“中国味范儿”。
来源:城市荒野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