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劫持”宿主细胞:科学家揭示大肠杆菌逃避免疫清除新机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9:36 1

摘要:人体肠道防御系统正面临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菌攻击策略。基因泰克公司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某些危险的大肠杆菌株能够通过注入特殊蛋白质来阻止感染细胞的正常排出机制,从而在宿主体内建立持久感染。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科学界对细

人体肠道防御系统正面临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菌攻击策略。基因泰克公司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某些危险的大肠杆菌株能够通过注入特殊蛋白质来阻止感染细胞的正常排出机制,从而在宿主体内建立持久感染。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科学界对细菌致病策略的传统认知,更为开发新型抗感染疗法指明了方向。

研究发现,引起血性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向肠道细胞注入一种名为NleL的效应蛋白,该蛋白能够精确破坏ROCK1和ROCK2等关键酶类,而这些酶正是感染细胞启动自我排出程序所必需的分子开关。通过阻断这一天然防御机制,细菌获得了更多时间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并扩散感染,展现出与以往细菌感染策略截然不同的"劫持"模式。

肠道防御系统的精密机制

人体肠道内壁由数千万个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不仅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更承担着阻挡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的重要屏障功能。当病原菌成功侵入其中某个细胞时,被感染的细胞会迅速启动一套精密的自毁程序,主动从肠道内壁脱落并被冲入肠腔,以防止感染向邻近健康细胞扩散。

这种被称为"细胞挤出"的防御机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肠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副教授伊莎贝拉·劳赫解释说:"我们现在知道,肠道内壁不仅仅是一层被动的壁,这些细胞非常擅长及早发现感染,并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之前做出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挤出过程由ROCK1和ROCK2激酶调控,这两种关键酶能够重组细胞骨架,使感染细胞与周围健康细胞分离。这一过程通常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完成,有效限制了病原体的传播范围。然而,某些进化程度更高的病原菌已经发展出了对抗这一防御机制的策略。

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活细胞成像技术观察发现,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肠道上皮细胞时,正常的细胞挤出过程会被显著延迟或完全阻断。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这种阻断效应是由细菌分泌的NleL蛋白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的ROCK激酶造成的。

NleL蛋白的分子"破坏"机制

NleL蛋白的发现代表了细菌毒力因子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基因泰克公司的研究团队通过生物化学分析发现,这种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酶活性,能够精确切割ROCK1和ROCK2激酶的关键结构域,导致这些酶失去调控细胞骨架重组的功能。

更令人惊讶的是,NleL蛋白的作用机制展现出了极高的进化适应性。与传统的细菌毒素不同,NleL并不会直接杀死宿主细胞,而是通过精密的分子操控来改变细胞的行为模式。这种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引起宿主剧烈免疫反应的情况下建立持久感染。

研究人员使用肠道组织模型进行的实验证实,携带NleL蛋白的大肠杆菌株在感染能力上显著优于不携带该蛋白的菌株。劳赫指出:"我们能够证明,当细菌携带这种特定蛋白质时,它们能够更好地感染肠道。它们阻止受感染的细胞被迅速踢出,这使得它们有更多时间繁殖并感染更多细胞。"

这一发现还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大肠杆菌感染特别难以清除,以及为什么这类感染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延长在宿主细胞内的停留时间,细菌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营养供应和保护环境,还能够产生更多的毒素和炎症因子。

抗毒力疗法的新思路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新的细菌致病机制,更在于为开发新型抗感染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主要通过直接杀死细菌来控制感染,但这种方法在面对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抗毒力疗法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即通过阻断细菌的致病机制而非直接杀死细菌来治疗感染。劳赫强调:"通过了解细菌如何绕过人体的防御机制,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不依赖抗生素的抗毒力疗法。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抗生素耐药性持续上升的背景下。"

基于NleL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多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一种可能的策略是开发NleL蛋白酶抑制剂,直接阻断该蛋白对ROCK激酶的破坏作用。另一种思路是通过增强ROCK激酶的表达或活性来克服NleL的抑制效应。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探索是否能够通过调节肠道上皮细胞的挤出机制来增强宿主的抗感染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而不是依赖外源性的抗菌药物。

全球健康影响与未来挑战

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儿童群体中。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腹泻性疾病每年导致全球约150万人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大肠杆菌感染相关。这类细菌对幼儿尤其危险,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很好地应对体液流失。

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体系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威胁。劳赫警告说:"这类细菌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随着气温升高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减弱,它们在发达国家也正成为日益严重的威胁。"

研究发现的细菌逃避机制还为理解其他肠道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中,肠道上皮细胞的异常脱落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通过深入了解细胞挤出过程的调控机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IBD治疗方法。

劳赫总结道:"这种细胞'挤出'过程在健康肠道中一直以低水平发生,但在炎症性肠病中,它会加剧,我们尚不完全清楚其中的原因。这项研究让我们对等式的两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身体如何保护自己,以及事情是如何出错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期待能够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为全球数亿受肠道感染困扰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