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离奇”记载与中医的历史渊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9:31 1

摘要:你敢相信吗?被奉为中医经典的《本草纲目》,最后“人部”的内容,连学中医的人看了都忍不住疑惑——并非什么高深医理,而是把人体部位、排泄物当成药材。像紫河车、人中黄等,光听名字就让人心里发毛,至于具体是什么,你随便搜搜就知道,我真怕说透了内容就无法呈现。

你敢相信吗?被奉为中医经典的《本草纲目》,最后“人部”的内容,连学中医的人看了都忍不住疑惑——并非什么高深医理,而是把人体部位、排泄物当成药材。像紫河车、人中黄等,光听名字就让人心里发毛,至于具体是什么,你随便搜搜就知道,我真怕说透了内容就无法呈现。

更让人震惊的是,“人部”里还有个叫“人傀”的篇章,不光讲药材,居然还写了人变成其他事物的方法和案例。当时我就懵了:这到底是医书还是志怪故事?

其实不光是这些记载,传统中医里好多药材、疗法都透着点“玄学”色彩。但你别觉得奇怪,因为医术在最早的时候,还真跟巫术沾着边。《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就写过“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可见早期巫师能上通天道、下传民情,在古代地位特别崇高,医术也全掌握在他们手里,所以那时候叫“巫医”。咱们常听的“祝由术”就是最典型的巫医手段,靠念咒画符,再配点中草药治病,放在现在看确实有点难理解。

还有个更离奇的传说,《山海经·海内南经》里写,天神贰负和凡人危合谋,杀了人面蛇身的天神窫窳。可天帝后来觉得窫窳罪不至死,派开明兽身边的六位天神用不死药把他救活了,结果救活的窫窳直接变成了龙首兽身的怪物。这听着像神话,可跟《本草纲目》“人部·人傀”篇里写的“人化物”情况,居然莫名相似。

有人说《山海经》本来就满是神话,当不得真,可明朝的李时珍在“人傀”篇里却写得详详细细,还在末尾留了句话:“呜呼!学问之事,岂可言一愚之见,而盖指古今六合无穷变化之事为怪哉?”意思是:没多少学问的人,别把从古到今“人变物、物变人”的事都当怪事。要知道,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但凡他觉得不该提倡、不合适的内容,就算记录也会大篇幅删减,可“人傀”篇却写得这么细,说明他对这些内容至少是持中立态度,没把它当无稽之谈。

可到了现在,咱们看“人化物、物化人”这种事,只觉得荒唐,甚至有人因为这些就说中医该被淘汰。我不否认确实有人被江湖郎中骗了,可凭这个就否定传统中医,也太片面了。

现在为啥感觉现代医学盛行、中医落寞?不是中医不行,是真正懂中医精髓、能把它传承下去的人越来越少了。就说外科手术吧,好多人觉得中医只会调理预防,根本不会开刀,可你知道吗?以前有本失传的《黄帝外经》,足足27卷,记的全是上古神医俞跗的外科本事。相传黄帝时期有三位神医:雷公、岐伯,还有俞跗。俞跗的外科手术厉害到什么程度?传说他能把快不行的人救回来,连快下葬的“死人”都能救活。后来黄帝派雷公、岐伯把他的医术整理成书,可没想到这书在历史里传着传着就没了。现在咱们看的《黄帝内经》,其实跟那本《黄帝外经》没关系,倒是明代陈实功写的《外科正宗》,算中医外科里的经典。还有人说《黄帝外经》没真的失传,只是在民间偷偷流传,没公开过——要是真能找着,说不定能彻底改变大家“中医只会调理”的印象。

历史上还有个人搞过外科解剖,你肯定听过他的名字——王莽。《汉书》里写着,公元16年,乱党王孙庆被抓住,王莽直接让太医、尚方令,跟有经验的屠夫一起把王孙庆解剖了,就为了看清楚五脏六腑的样子,搞明白脉象怎么走,还说这样以后治病更准。当时我就想:这王莽要么是穿越过去的,要么就是千年难遇的医学天才。

其实中医发展这么多年,里头确实掺了不少科学没法解释的东西,所以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但这“不科学”不是骂它,是说它跟科学的方法论不一样。科学才几百年历史,是现在认知世界最有效的办法,可在这之前,咱们老祖宗靠的是宗教和哲学去理解世界,中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跟现在的世界观根本不是一套规则。就像阴阳、五行、八卦,你用现在的科学去套,根本搞不懂“五行是啥元素构成的、八卦能对应上哪些物质”——老祖宗根本不关心这些,他们讲究的是“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李时珍就说过:“世间万物的变化,皆由于气也。”可问题来了:这“气”到底是啥?是分子堆出来的,还是单质、化合物?现在谁也说不明白。因为看中医不能只盯着科学,它不光有好医术、好药材,更重要的是背后那套“天地合一”的道理——这才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真东西啊。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聊中医,要么只盯着《本草纲目》里“人部”这类猎奇记载,把个别争议内容当成中医的全部;要么用现代科学的“尺子”硬量中医的“规矩”,觉得讲不出“分子结构”“临床试验数据”的理论就是“不科学”,却忽略了中医千年传承里真正的核心——“辨证施治”的智慧。

就像中医里的“治未病”,不是等人生了病再吃药,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比如阴虚、阳虚、痰湿),通过饮食、作息、穴位调理,把身体拉回平衡状态。这种“因人而异”的思路,和现代医学里“精准医疗”的理念其实异曲同工,只是表述方式不同。再比如感冒,现代医学可能分病毒性、细菌性,用抗病毒药或抗生素;中医却会分风寒、风热、暑湿,风寒感冒用生姜红糖水发散寒气,风热感冒用银翘散清热,看似没有“化验报告”支撑,却能精准对应不同症状,这就是老祖宗从无数病例里总结出的“经验医学”。

还有人说中医“慢”,只能调理慢性病,治不了急症。可翻开历史就知道,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专门应对流感、瘟疫这类急性传染病,书中的“麻黄汤”“桂枝汤”,到现在还是治疗风寒、风热感冒的常用方;唐朝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记载的“葱管导尿术”,比西方同类技术早了一千多年;宋朝宋慈的《洗冤集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里面关于人体解剖、死因判断的记载,精准得让现代人都惊叹。这些都说明,中医不仅能“慢调理”,也能“快救命”,只是后来受限于传承断层,很多急症疗法慢慢被遗忘了。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不少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反而能在中医理论里找到答案。比如有些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现代医学可能说“血液循环不好”,却没太好的解决办法;中医却说这是“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再配合艾灸关元、涌泉穴,慢慢就能改善。还有过敏,现代医学多是用抗过敏药缓解症状,中医却会从“脾虚湿盛”“肺卫不固”入手,通过健脾、补肺,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根本上减少过敏发作——这种“从整体调平衡”的思路,恰恰是中医最独特的优势。

当然,中医也不是完美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的体质也在变,比如古代没有“空调病”“熬夜综合征”,现在却成了常见病,老方子未必能直接套用;还有些传统药材,因为过度采摘濒临灭绝,或者受环境污染影响,药效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现在的中医人既要守住“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的根,也要学会用现代技术赋能——比如用基因测序分析药材的有效成分,用大数据统计不同疗法的疗效,让中医既能保留传统智慧,又能跟上时代脚步。

毕竟,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最终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没必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该因为个别争议记载就否定中医的全部。就像老祖宗留下的《本草纲目》,虽然里面有时代局限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历经千年验证的药材和疗法,是无数医者用经验和心血堆出来的宝库。只要我们能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它,中医未必不能在现代社会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

来源:僧面』『佛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