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读姜农谚语中领略铜陵白姜历史文化的厚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9:19 1

摘要: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显然,谚语乃是民俗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品读姜农谚语中领略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显然,谚语乃是民俗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铜陵阿朵白姜文化展示馆

铜陵白姜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艺独特,食药同源质优,积淀了丰厚的白姜文化。因而,千百年来,铜陵姜农在长期的种植、加工、食药两用的过程中,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敢为人先,不断创新,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积累,逐渐形成了具有铜陵地方特色的种姜、腌姜、品姜的口头谚语。这些口头谚语,不仅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回味无穷,彰显了铜陵白姜文化的厚重。正是这些口头谚语,创造了十分珍贵的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丰富了多样性。

自从2023年11月,《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种姜大户江梅朵,这位安徽省百名农村女性带头人,在铜陵白姜文化研究资深老专家葛锡林老人的倡导下,从2023年12月至2025年1月,创办了一个“铜陵江村白姜文化展示馆”,今年7月,她又把“铜陵江村白姜文化展示馆”复制到西联镇犁桥水镇,旨在传承江村白姜传统种植的农耕文明,进一步弘扬铜陵白姜历史文化,让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三项独特栽培技艺,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笔者作为“铜陵江村白姜文化展示馆”策划参与者之一,在参与“铜陵江村白姜文化展示馆”1年多的进程中,对姜农流传至今的种姜、腌姜、品姜的口头谚语十分感兴趣,并从品读姜农谚语中,领略到铜陵白姜历史文化的厚重。

铜陵白姜3项传统种植技艺之一:姜阁保种催芽

姜阁谚语:“立冬姜种进楼堂,静坐深居在暗房。烤火蕴芽五个月,清明前后出阁忙。”“衣服脏来皮肉净,深居绣楼五月整。怀孕尚未到婆家,牵着儿子出阁门。”“小巧楼阁内两层,上藏佛手底加温。祖传技艺千年路,保种催芽品质升。”这三首姜阁谚语,是铜陵姜农长期在生姜种植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姜阁保种催芽”独特栽培技艺。铜陵姜种的保存方法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就是选用土基砖建一座专门存放姜种过冬的姜阁。立冬进阁、温火催芽,清明出阁。

种姜谚语:“种在沟里,收在垄上”;“太阳晒了箭(姜苗新叶)、等于要了命”;“端午”盖顶,“重阳”见天;“苗期三分太阳,七分阴,后期七分太阳三分阴”;“芭茅屋、土坯墙,生了儿子卖了娘”等,这些简朴的种姜谚语,是铜陵姜农在千年的生姜种植实践中,对铜陵白姜高垄种植、搭棚遮荫传统技艺的经验总结。这次同行的摄影大师江积富先生就是天门镇江村人,曾是种姜人。笔者从他的介绍中了解到,铜陵白姜在生长期最大的特点,既怕烈日的曝晒,又怕暴雨的冲袭。搭盖姜棚,是铜陵姜农在2000多年白姜种植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传统种植方法,并逐渐形成了铜陵白姜种植的特色技艺之一。而“芭茅屋、土坯墙,生了儿子卖了娘”这句谚语,讲的是种在垄里的(土坯墙)老姜种长(生)出嫩芽(儿子)到一定的时候,姜农就将姜种(“娘’)用小铁铲撬出来,让嫩芽(儿子)独自生长,而撬出来的老姜种,作为菜肴的一种配料拿到市场上卖掉。无疑,这些种姜农谚,承载着铜陵姜农的智慧、情感与信仰,是铜陵白姜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铜陵白姜3项传统种植技艺之二:高垄种植

“种在沟里,收在垄上”这句谚语,讲述的是姜农在当年初冬时深挖姜地,行成高畦,接受寒冻,减少病害,第二年春季踩挖姜垄的种植技艺。高垄种植是铜陵白姜高产优质核心栽培技艺之一,体现了高垄栽培法的独特性。《辞源1984年版》载:“辍耕之垄上,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现代汉语词典2001年版》载:“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叫做垄作。”垄同垅,垄与垄之间称为垄沟。铜陵姜农每年在生姜播种时,将姜种放置在垄沟里,盖上有机肥或土,随着姜种植株的生长,通过5—6次的人工培土,将垄沟逐渐加高,形成“沟变垄、垄变沟”的循环种植体系。这种沟垄结构种植技艺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铜陵白姜的生长。

搭姜棚,天门人也叫“搭姜盘”。铜陵白姜在生长过程中喜阴而不耐高温强光,特别是刚出土的新芽新叶,最怕太阳曝晒。所以,在铜陵姜农生产中就有了这句“生姜晒了箭(新叶如箭),等于要了命”的谚语。为了防止炎热夏季高温强光照射生姜禾苗,铜陵姜农至今传承着搭盖姜棚遮阴的技术。江积富先生认为,铜陵白姜之所以其品质优特,含纤维少,与搭姜棚遮阴技术密切相关。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搭姜棚与产量也有直接关系,在同一片姜田,不搭姜棚的,单产量要降低百分之三十左右。

铜陵白姜3项传统种植技艺之三:芭茅搭棚遮阴

“苗期三分太阳,七分阴,后期七分太阳三分阴”这句谚语,也是姜农根据铜陵白姜生长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因为铜陵白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需的阳光并不一样,姜棚遮阴的疏密度原则是“三分阳光七分阴”,正适合铜陵白姜生长的属性。搭姜棚时,芭茅叶片是展开的,初期遮光好,适宜生姜幼苗前期的生长;几个月之后,姜棚上芭茅经过日晒风吹雨淋,芭茅叶渐渐卷缩,遮光减弱,此时姜禾生长茂盛,植株茎叶封垅,少遮阳光适宜生姜中期茎叶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地下生姜根茎的成熟;时间进入九月,阳光强度减弱,生姜茎叶生长繁茂,不怕日照,此时的芭茅叶虽已卷缩,反而有利于鲜姜根茎的生长,为土里的姜块迅速形成佛手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用芭茅搭姜棚的另一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原生态、环保无害。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铜陵姜农搭盖姜棚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本地山坡上生长的芭茅。芭茅属禾本科,一般生长于山坡、草地及河沟边。芭茅叶像锋利的刀口,收割时一不小心,芭茅叶会把你的手割得血淋淋的。我少年时代上山砍柴,最怕的就是割芭茅。芭茅的用途也很广,既可捆扎作扫帚,叶鞘及茎杆可制芒纸;又可用来搭盖屋顶。不仅如此,芭茅顶端上的嫩心还可食用,整株可作为耕牛的食之用。尤其是芭茅叶上的露珠水,还是民间治疗眼疾的一种简易的传统方法。在铜陵天门姜农的眼里,用芭茅搭盖姜棚的生姜,优于塑料遮阳网搭盖姜棚的生姜,因为,芭茅是原生态的,塑料遮阳网是人工制作的。只不过现在的多数姜农,不大采用芭茅搭盖姜棚了,因为采用芭茅搭盖姜棚太麻烦,不仅费工费时,而且还费力费钱,没有用塑料遮阳网搭盖姜棚简易方便。如今的姜农,搭盖姜棚的材料,以塑料遮阳网逐渐代替了芭茅。这样,用芭茅搭姜棚也成了铜陵姜农的最后坚守。

腌姜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腌姜正当时”。说的是白露前腌制生姜早了点,因姜嫩不易保存;如果到寒露腌制生姜就迟了,因姜老筋多口感差;只有在秋分前后腌制的生姜,不仅口感好,而且易保存。应该说,这句谚语既是铜陵姜农腌制生姜形成的风俗习惯,也是我多年来自己动手腌制生姜的体会。

在上个世纪的1981年10月,我转业分配到铜陵古镇大通。在大通工作期间,每年的九月秋分前后,总是要挑选原新建乡福光村或大院村的白姜几十斤,从生姜的洗刮,下盐腌、翻动,到第二天早晨翻晒,再到晚上腌制、装瓶,都是自己亲手制作,从不用防腐剂,可以食用到第二年新姜上市不变质。我每年白姜腌制之法是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压制法,有糖醋姜、酱姜和糖冰姜3种。糖醋姜,我喜欢用陈醋,其味是酸辣香;酱姜,我喜欢用胡玉美酱,或自家晒的酱,其味是酱辣香;而制作糖冰姜的工序较为复杂些,主要以白糖为主,其味是甜辣香。我的多年实践认为,铜陵白姜在制作过程中,晒姜这道工序是很有讲究的:一是用竹子编织的大簸筛或竹连子;二是挑选干净的稻草,把稻草均匀地摆放在大簸筛或竹连子上,再把头天晚上刮净用食盐腌的生姜,一块一块放在稻草上面晒,午时,把生姜翻过来再晒一下。用稻草晒的生姜,不仅姜白,而且脆嫩,香气浓郁,易保存,不易变质。如今,农业机械化取代了人工收割稻子,用稻草晒生姜也就成为铜陵城乡的历史,成为我们生活的记忆了。

铜陵阿朵白姜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铜陵白姜

品姜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容颜不老方,四季不离姜”“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万里出行一片姜,风寒淋雨莫慌张。细嚼慢咽精神爽,开胃生津饭菜香。”……这些品姜谚语,是铜陵姜农和市民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铜陵地方特色的食姜风俗。诚然,铜陵白姜药食同源白姜文化,已深深地融入铜陵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铜陵人喜欢食姜,而“早姜晚蒜”的谚语,已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坚守的一种习俗。尔我也喜欢食姜、品姜,从姜农谚语中品味到铜陵白姜文化的别有风味,除有着独特的栽培技艺外,还有的就是城乡居民通过长期积累,探索和挖掘的白姜收获时间的选择及腌制方法等。

显然,谚语是语言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感召力的民间口头艺术。而铜陵姜农谚语作为民俗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广大姜农口头创作的、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义,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哲理蕴涵。由此可见,铜陵白姜历史文化(包括姜农谚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而如今,对铜陵姜农而言,传承铜陵白姜三项传统种植技艺,弘扬铜陵白姜历史文化任重而道远。

作者:詹敬鹏

编辑:崔远珍 审稿:夏西玉 终审:施荣富

来源:铜陵社科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