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中职思政课教师,我曾笃定:只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这类课题拆解得清晰、案例选得鲜活,学生自然会投入。直到电商班那堂课,一名学生的“没笔”与“打盹”,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当理论撞上“不配合”,思政课该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作为一名中职思政课教师,我曾笃定:只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这类课题拆解得清晰、案例选得鲜活,学生自然会投入。直到电商班那堂课,一名学生的“没笔”与“打盹”,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当理论撞上“不配合”,思政课该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我特意为电商班设计了“中国式现代化”课程:用电商直播助农解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用跨境电商案例串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就是怕宏大理论离他们的专业太远。可课堂推进到核心环节,我让学生边听边标记与电商相关的重点时,后排的小刘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不记?”我走到他身边,他头也没抬:“没笔。”我心里清楚,这更像“不想记”的借口——平时他总爱趴在桌上,连提问都极少回应。但我还是从包里拿出一支笔递给他,放低要求:“先用我的,把‘中国式现代化’那段划出来就行,不难。”他愣了愣,接过笔在课本上划了两笔,可没等我讲完案例,转头就见他趴在桌上,笔滚落在一旁,已然睡熟。
一股火气瞬间涌上心头。我特意找了他熟悉的电商场景,主动递笔降低门槛,换来的却是这般无所谓。我没忍住停了课,盯着他看了几秒,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剩下的时间里,我像完成任务般按流程推进,连准备好的电商行业小故事,都讲得没了底气;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时,也刻意没再提醒他。
下课铃响,小刘抓起书包就走。“我的笔呢?”我叫住他,他折返座位递来笔,没说一句话就转身离开。我握着那支笔收拾讲台,心底满是烦躁与无力,一个问题反复浮现:当学生“不配合”时,我所谓的“按要求完成任务”,到底是在敷衍课堂,还是在逃避问题?
我突然意识到,我本有无数种更好的选择:他睡着时,我可以轻轻敲敲课桌,说一句“你平时刷的电商直播,其实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他划完两笔就停顿时,我可以蹲下来问“是不是觉得这些案例,和你想做的电商工作不一样”。可我却被情绪裹挟,把“引导”变成了“冷处理”,让一堂想贴近学生的思政课,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我们总在讨论“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却常常忽略关键:对电商专业学生来说,“现代化”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而是他们未来可能参与的助农直播间、可能对接的跨境订单;对每个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的“触发点”都各不相同。而对暂时“不想听”的学生,思政课从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要先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才愿意打开心门的对话。
这堂“不顺利”的课,也让我想和同行们一起思考:面对学生的“没笔”“打盹”,是像我当初那样,用“完成任务”的心态逃避矛盾?还是该放下情绪,从他们熟悉的专业切口入手,重新拉近距离?当宏大理论遇上学生的“小抗拒”,是坚持“我要讲什么”,还是先问一句“他能懂什么”?
或许,上好中职思政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现代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要学会用现代化的教育思维,看见每一个“不配合”背后,可能藏着的迷茫或期待。毕竟,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在一次次反思与调整中,找到与学生同频的节奏——就像那支被递出又收回的笔,它没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却留住了我对“好思政课”的初心与思考。
来源:爱八卦的清清琬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