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盐城60岁的杨女士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疲倦无力、食欲减退,起初未予重视,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明显降低(仅24×10^9/L),经多重病原体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NGS)等进一步检查,提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日前,盐城60岁的杨女士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疲倦无力、食欲减退,起初未予重视,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明显降低(仅24×10^9/L),经多重病原体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NGS)等进一步检查,提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于2009年由中国疾控中心首次发现,2010年经中国疾控中心定义为独立疾病,即由该病毒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SFTS的特征是突发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伤,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如不及时诊疗,病死率可达30%,患者常因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SFTS也被称为“蜱虫病”,这是因为疾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虫(如长角血蜱)叮咬传播。蜱作为一种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若虫、成虫均能吸血。当蜱虫寻找“猎物”觅食时,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其携带的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等即传染到人和动物体内。
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自然宿主还包括羊、牛、猫、犬及啮齿类动物,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健康人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则可能被感染。
经病史追溯,杨女士在盐城当地经营商品鱼养殖,长期在塘边草丛中作业,周围也有类似发病患者。
针对杨女士病情,当地医院虽然全力救治,患者血小板仍进行性下降,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心肌损害、肝损害,铁蛋白>3000ng/ml,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急关头,当地医院紧急联系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病人转入三院重症医学科(ICU)治疗。
入院后,三院院长、ICU学科带头人韩旭东,ICU副主任张素燕带领医疗团队给予吸氧、抗炎、护肝、护胃、预防DIC、改善微循环、维护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护士长陆玉梅、丁磊带领护理团队周密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全腹部平扫+增强CT提示前下腹壁病灶(左侧为著)并突入盆腔 院方供图
入科第5天,杨女士突然出现腹痛,查体下腹部可触及一约8cm包块,腹部增强CT提示前下腹壁病灶并突入盆腔,经重症、感染、胃肠、介入血管、影像等多学科会诊(MDT),考虑血小板减少引起的自发性出血伴血肿形成。针对这一突发状况,医疗团队予腹部加压包扎、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次日出血仍在继续,并出现血压下降,最低至73/38mmHg,持续加强补液扩容、止血、输血、升压维持循环稳定。
继续加强治疗5天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血红蛋白较前升高,血小板持续升高至正常,循环稳定,转入感染一科继续治疗。
感染科学科带头人、感染一科主任汪美华带领医疗团队继续给予包扎、止血、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综合治疗,杨女士生命体征虽平稳,但超声复查盆腔血肿未见吸收,且患者仍感局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而血肿持续时间长易继发感染及活动后破裂等风险。经再次多学科会诊,鉴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排除相关禁忌,团队决定在超声引导下行盆腔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中引流出中等量巧克力色粘稠液体。
在汪美华主任、徐玉红护士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精心治疗护理下,入科两周后,杨女士体温持续正常,乏力纳差等症状显著改善,复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肝功能及炎症指标等均恢复正常,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转阴,复查B超提示盆腔包块较前明显缩小,最终顺利出院。
据了解,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南通地区为非流行区,杨女士为今年南通市首例患者。
通讯员 卞丽红 汪美华 王晨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来源:现代快报